《天净沙 • 秋思》赏析 施维军
(2015-11-23 16:28:42)
标签:
秋思小令心境期盼诗歌 |
[越调]《天净沙·秋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它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马致远以凝练的语言,通过对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地刻画出人在天涯的心境以及对家的期盼之情。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写的内容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斋,元代大都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在元杂剧和散曲创作中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就被推为“曲状元”,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曾在今天的浙江为官,但仕途很不顺利,后归隐山林。
小令,元代散曲体式之一,元人也称为“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有一支曲子,一般一韵到底,以别于套数大曲。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开篇三句十八个字,就营造了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完全是一种哀景,作者采用的是哀景衬哀情手法。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表面上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正住着人的家,写的是江南美景,是乐景。其实这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反衬手法,它是以乐景衬哀情。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道是古道,充满沧桑,风是西风,寒意逼人,马是瘦马,人何以堪?又是哀景衬哀情。这三句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接着“夕阳西下”一句,使这幅昏暗的秋景图有了一丝惨淡的光线,并巧妙地把前三句景物,统摄在“夕阳西下”,加深了悲凉的气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上文深秋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面对凄苦的秋风,骑在一匹瘦马上,却不知归宿在何方,怎能不愁肠寸断?这也同样隐射出马致远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怀,恰当地点出了作品的主题。
悲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们面对秋景而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感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所以秋景一方面能给人带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们心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和“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点明题目《秋思》,“西风”指秋风,“人在天涯”暗写思乡。马致远在这首小令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眼光,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意象入曲,并将自己的情感浓缩在所选取的意象中,他想表现的正是悲秋情怀。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并在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三句全是由名词和形容词组成,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为古之所罕见,充分显示了马致远在词句的锤炼上卓越的才能。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广为传颂,也是用一组名词进行意象叠加,没有一个“早”字,却处处体现早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温诗的容量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第四句“夕阳西下”,作者选取的景是“夕阳”,“夕阳”虽美,但即将落山。马致远作为一位清醒的文人,他是否从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中,已经感受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元统治者,这个从蒙古大草原上升起的太阳,即将下山,即将落幕,而自己空有才华,无法施展,此时此刻,悲愤至极。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那是呐喊,那是控诉,让人警醒,无尽的情感尽在不言中。
马致远这首小令,五句二十八字,写了十种意象。他非常注重意象间的排列顺序。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藤往树上爬,树上站乌鸦,由下到上顺序。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桥下有流水,水边有人家,由近及远顺序。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漫漫古道上,瘦马在西风中踽踽而行,由远及近顺序。这秋天中的九个景物,都著上作者的情思,形成独特的意象。通过“夕阳西下”的“夕阳”,这一意象统领,整个画面自然地整合为一个整体。从整篇看,作者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更为清晰,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也让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宽,众多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把马致远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这首小令充满浓郁的诗情。
诗言志。这首小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想表达天涯沦落人对家的期盼之情。人的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出来。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想家的凄苦之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有形之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你看枯藤、昏鸦的家在老树上,它们组成了家园;小桥、流水边建起了人家,它们也组成了家园;夕阳西下,夕阳也即将回到它的家,而我骑在马背上,面对西风,行走在天涯,家又在何方?联想到当下,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少数人打着“建设新农村”的大旗,野蛮拆迁,把许多人赶离家园,住进了一个个由钢筋水泥建成的像笼子一样的安置房,家园之痛深深刺疼了当下许多人的心,他们思家不得,整日漂浮,纵然有梦,乡愁难圆。可见《天净沙·秋思》的时代意义更为深远,如秋夜之月,既寒冷又明亮。
前人论曲,大多推崇这首小令。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称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元剧之文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人读后,别有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