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4da014eex851d98183466&690
《心经》是佛经中基础的经典经书。信不信佛,都可以静下心来细细修读《心经》。《心经》诠释的是一种五蕴皆空的境界,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世间多少尘世杂念,一切烦躁不安皆来源于细碎琐事。五蕴皆空强调的则是视这一切琐事于无形,从而获得宁静安谧的自由。修读《心经》的好处是:可以获得无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福德;可以消灾解难,鬼神不能侵害;可以立地成佛;可以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从而契入实相般若。《心经》中的智慧无量无边。但凡信佛的人修读它能保持心情愉快,因为每一字一句都是你自性中本具的智慧,而我们的自性本来的面目就是应该无所挂碍的。念诵的时候就是回归自性的过程。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有人按风格归为以下五类:
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以《曹全碑》、《张景碑》为代表;端方工整者:这类风格以严整健稳见长,从中透露着自然朴茂之质。以《衡方碑》、《封龙山颂》为代表;遒健挺劲者:这类风格多以遒劲清癯见长,但又不失洒脱。以《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为代表;朴茂凝重者:这类风格的字以厚重朴实见称,给人一种雄健有力的感觉。以《张迁碑》、《鲜于璜碑》为代表;奇纵恣肆者:这一风格的字,以奔放洒脱为人称道。以《石门颂》、《西狭颂》为代表。
韩鹏霄的隶书《心经》,基本属于“清秀飘逸者”一类,同时也见端方工整。字形端正大方,潇洒灵动、圆润流畅,具有刘炳森隶书的特点。据书法行家介绍,张迁碑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字形充满变化,长扁相间,因势而生,可与《石门颂》并列称为汉隶中最具风格特征、也最具艺术魅力的碑刻作品。刘炳森的书法在内在结构变化与情趣表现力度上与之相差较大。刘炳森的字属于技术型,只要有需要,可以做到千字一面,其基本功非常扎实。学刘炳森的字入门难度比学张迁的字低,但要时时提醒自己,否则容易落笔油滑,无法表现隶书的特有气质。张迁唯其拙,故不甜俗。初学隶书入门就用张迁,比较困难。可以用汉碑里《乙瑛》、《礼器》等过渡一下,可体会隶书的多样美感。
延伸阅读:[隶书的基本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篆书和楷书较多的取纵势,成正方或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发展,隶书字形较扁,向横的方向发展。形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是隶书在体长的小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写在竹简上,为了节约简编,而把体势压扁,使简面字数的容量增多,而更趋简捷。隶书在左右两面采取分势,恰如“雁展双翅”,也就是说向左方伸展的一部分笔画和向右展开的一部分笔画相对称地展开。以八字为例,左边的撇笔与右边的捺相呼应,形成了隶字内紧外松的结体。
2.起笔蚕头收笔雁尾。隶书横画的最大特点,是前加蚕头,后加雁尾,把横和捺的部分加以装饰,形成波势、捺脚,使隶字笔画更加富有变化。雁尾过去作燕尾,从其实际形象看,似乎以大雁的尾巴做形容比较逼真。
3.变弧为直变画为点。隶字是篆到楷的过渡书体,篆书中大量的圆笔转折变为直线转折。也就是说,与篆书相比,它多方笔转折,即在起止转折处出现了许多或圆或方的棱角,这就去掉了篆字的弯弧笔画,由原来的篆书,只有点、直、弧三种笔画,派生出隶书的八个基本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如点化为各种隶书点,竖直化为各种直,横直化为各种横,斜直化为各种提、撇和波捺;如凡是篆字横笔平直的笔画,隶书都是稍微倾斜。篆字的点都极平直,到了隶书的点,变出各种有斜度的侧点。从字形到笔画的变化,是书法形体演变的一个飞跃。
4.变圆为方变连为断。凡篆书字框如“国”“图”“回”等字外框都是圆角形,隶书都变成了方形,凡“口”旁等篆书都是笔画相连,而在隶书上写为断笔。
5.笔增提顿画有粗细。原来篆字只有横面行笔,所以笔锋保持一定粗细,隶字变为纵横交错运动,增加了提笔、顿笔,因此笔画有粗有细,使毛笔的节奏感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