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裾和袿衣

(2014-07-15 16:06:25)
标签:

杂谈

 魏晋时期的女装有一种很有特色的杂裾,“杂裾”的说法是来自西汉文帝时期的《七发》。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在男子间已经少有服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前朝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女子的深衣下部加襳[xiān]髾,古人形容之谓“蜚襳垂髾”。所谓“襳”是指在腰部下垂为饰的纤纤长带;所谓“髾”是指衣服下摆相连接的三角形饰物,(见于黄能馥、陈娟娟先生所著《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一书)襳髾通常以丝织物制成,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飘逸的丝绸助长了人们动姿的灵动之美,如燕飞舞。

http://s14/mw690/001fuJAjzy6KsYc64zzbd

上图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作《列女仁智图》的局部

http://s5/mw690/001fuJAjzy6KsYibQwce4

上图为:我国古代服饰研究专家高春明先生按照古代资料而绘制的杂裾图

http://s6/mw690/001fuJAjzy6KsYsjufze5

上图为:当代人根据古代资料复原的杂裾(雅韵华章)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髾,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具体的杂裾,见于文献记载以及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形象,今无出土实物。

http://s12/mw690/001fuJAjzy6KsYkYHft4b

上图为:西汉陶俑所着的袿衣

http://s3/mw690/001fuJAjzy6KsYlWnGWc2

上图为:北魏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的袿衣

 “杂裾”或者袿衣,实际上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西汉的杨雄在其著作《方言》中认为:“袿谓之裾。”袿衣在其底部有裾,形成的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尖角,是贵妇的常服。《释名》中解释“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东汉的经学家郑玄认为上三代的翟衣就是袿衣。所谓“杂裾垂髾”是也。袿衣在南朝演变为禕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