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振修(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礼记》是我国古代典籍,旧时列为五经之一,为学子必读之书。“礼”是对人们言谈、举止、行为的一种规范,其中对服饰的规范十分重视,全书提到服饰的文字数以百计,在这些文字中,涉及到服饰的机能、服饰的变迁、服饰的民族习俗以及形成服饰规范的理论根据,初步形成了一套服饰学说。研究 《礼记》中的服饰观,不仅对了解我国服装学的历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服装学说的发展也有参考价值。下面就《礼记》中的服饰观作一些述评和考察。
一 、服饰规范的重要性
《礼记》认为,“礼义”是做人的重要规范,礼义之始是正容体,正容体之始在于正衣冠。《冠义》篇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
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王制》篇列出了礼义的范畴为“六礼”、“七教”、“八政”,其作用是: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
而六礼之首便是冠,八政之第二即为衣服,所以古人把衣冠的社会功能提得很高,衣服的制度要由国家来定,违反制度者要受处罚,《王制》篇有下列之说:
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革制度衣服者为畔 (注:畔即叛),畔者君讨。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穿错衣服要被杀头,这种规矩也许太严厉了,但古人视服饰为社会的重要规范,则可见一斑。至于如何去规范,则主要是按等级着衣服,随季节和场合变换衣服。
二、服饰的等级观
古人特别重视服饰的象征作用,象征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地位,从君王到庶民,各个阶层都有象征性服饰,不可逾越。
《玉藻》篇说:
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士不衣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绡衣以裼之……
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
关于冠的规定,《玉藻》篇有如下的记载:
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绩缕,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缟冠素蚍,既祥之冠也。垂五缕寸,情游之士也。玄冠缟武,不齿之服也。
不仅衣冠,甚至饰物也是分等级的,《玉藻》篇说: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授,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时服饰象征人的社会地位,像京剧中一样,一个人出场,从服饰上就可判断是什么级别的人,这与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是相适应的。
三、服饰与民俗
《礼记》中记载了服饰的民俗差异,《王制》篇中说: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表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此处所谓各地之宜服,当是指气候、物产之宜,如西方冷,产牲畜,故衣皮。
除了服饰的民族差异外,同一民族服饰的时代差异在 《礼记》中也有所记载,《王制》篇说: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辱而祭,缟表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表而养老。
此处养老是指穿敛服,其中深衣是古代士大夫平居时所穿的一种衣服,上衣与下裳相连;燕衣相当于现在的休闲服,缟是白色的织物,玄色是指带赤的黑色,这些民俗,很难谈原委。
四、着装的规矩
《礼记》不仅规定了服饰的等级,还规定了同一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服饰的变易,甚至还规定了同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在不同场合如何摆弄,形成诸多的着装规矩。
《玉藻》篇说:
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听朔于大庙,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
这就是说,诸侯在祭祀时要着玄端礼服,上朝时要穿一种称为 “裨”的次等礼服;在大殿堂要戴一种皮帽子,在内朝要穿朝服。
《玉藻》篇还对士大夫日常的服装作了记载: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祛。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揜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缘广寸半。以帛里布,非礼也。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振缔络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袭裘不入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