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2009-11-17 15:58:05)
标签:

文化

古典舞

粉墨

雅乐

分类: 原创

题记:

我并非从事舞蹈行业的专业人士,但从小就关注着我们的古典舞,一直深深地热爱着她!

古典舞剧《粉·墨》诞生于这个时代,其自身当然不可避免地留下这个时代特征的印记。我在文中所做的那些尖刻的评论,并非是针对这部新诞生不久的古典舞剧,而是泛指这一段时期内文艺界整体性的浮华现象,而且也是对中国古典舞行业发展方向的隐忧!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写下这段文字的初衷。

    前几天,我的一个在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朋友,送给我他们学校古典舞系同学的新编大戏《粉·墨》的演出票,我自幼就非常喜欢观看古典舞,闻此相邀,自然欣然而往。可是看后,心情颇感失落……我实在想对当今的古典舞发发牢骚了!

    现在的编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用一些支离破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特征,或是一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等这类看似抽象的艺术语言,去拼凑所谓的“中国意境”。以这种浮浅的形式主义去表现博大深远的文化内涵,实在很勉强!现在的所谓“玩意境”的编导们,甚至不清楚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境”呢?我想可以简单可以理解为:意义广大而深远的境地。古人谓“得意忘形”为高妙之境,而今天似乎应该把这句话倒过来,叫做“得形忘意”了!一部艺术作品,连根本的意义都没有的时候,又何谈什么广大深远的境界?其实,这一段时期以来文化界普遍存在着文化娱乐化的严重倾向,“重末而轻本”这一现象也是非一日之寒!古典舞剧《粉·墨》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她在灯光、音响等各种舞台效果都非常良好的舞台上,演员们穿着轻柔华美的丝绸舞服,用精彩的肢体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不知所云的故事: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节目为开始时,由几块布组成大幕上打着《粉·墨》的标题,效果很好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节目开始,首先是大幕上映出了墨在清水中的舞蹈,继而出现了“淡”、“浓”、“行”等行书字体。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在墨的舞蹈中,逐渐出现了四行小字“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我很奇怪创作这部作品的编导们,在引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那段话“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的时候,是否理解那句话的含义?画家在运笔作画表现各种物态的时候,墨色中的干、焦、浓、淡、湿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物象本身的质感,这就叫做“得其意”。而刻意为表达墨色本身的干、焦、浓、淡、湿,过于关注绘画技巧、方法的时候,往往就失去了对要表达物象的关注,则你要表达的物象就会背离本意,使人们的思想紊乱起来。古人的话用现在语言解释,大概为此意。哎,这部舞剧的编导引用这段话,创作出这个古典舞作品实在是一种讽刺……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舞剧刚开始时,大幕拉开,男舞者们排着整齐的队列,颇有些类似卦象,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继而他们变换着队形,团团围起,跳起了类似打太极拳似的舞蹈。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于是,舞台上直白地照出了太极八卦图,舞者们随八卦图一齐转动着。

第一幕逐渐在渐暗下去的灯光下结束了,第二幕在女子舞者优美的汉唐风格舞蹈中开始了。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踩着跷(类似三寸金莲,只能用前脚掌走路的鞋子)、穿着轻纱的女子们造型有些类似敦煌的飞天与皮影戏中旦角的混合,她们翩然起舞,似乎带着人们来到了天宫中……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天宫中的舞蹈,在逐渐暗下去的灯光中结束了,暗中,一排高大的朱红色靠背椅换换移动到台上,女子舞者们也一齐散下了长发。几个手持柳枝的舞者信步台上,极为类似青春版《牡丹亭》里的“招魂”。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舞台上整体黑了起来,只有一道斜光照射过来,照在手持白扇,身披重重白纱的舞者身上,其身后高大的凳子上,身穿红衣的钟馗缓缓舞动着。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那位白衣舞者的造型,颇似日本能乐里的某个亡魂人物,带给人地狱一般诡异的感觉。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手持金扇,身穿红衣的钟馗,造型酷似戏曲但更显夸张,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尤其是他的面部妆容显得很时尚,其身后的小鬼,类似西方万圣节舞会上的装扮。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紧接着,是一群长袖舞的女子舞者,穿着蓝红两色、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舞服,不停地作着抓袖、抖袖的舞蹈动作,似乎是地狱中屈死的冤魂四处游荡着,并伴着一声凄厉的戏曲韵白“冤呐”,令人浑身发冷。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第三幕开始,在微弱的灯光中,似乎有一张弥天大网,笼罩住整个舞台。等待灯光渐亮时,观众们逐渐看清那张大网其实是将军的披风,舞台效果使人联想到日本的浮世绘,颇为夸张。将军与正襟危坐于地的是士兵前方,有一义士拔剑作舞,慷慨激昂。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第三幕的剑舞结束后,舞台风格和背景音乐都随之大变,随着古琴曲《欸乃》、《平沙落雁》的交替音韵中,一位舞者似毛笔一样作舞,用他长长的丝绸舞衣拖于地上,似乎是在一片巨大的纸上挥毫泼墨,舞台效果一下子轻松、空灵了起来。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随后又上场了两位与之衣着相同的舞者,舞台上方垂下了几条屏的山水画,一位渔翁打扮的舞者嬉戏其间。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山水画逐渐收起,老渔翁下场。紧随其后的是,手持油纸伞的一对情侣跳着婀娜抒情的舞蹈,令人想到了西子湖上游湖借伞的古老传说,他们的旁边有一位穿着黑色长纱的舞者,似乎在娓娓记下这段爱情故事……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情侣的舞蹈结束后,纱制的大幕垂下,随着视频上的图像在纱制大幕上缓缓放映,纱帘后的舞者轻轻作舞。【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纱幕上流动的画圈与纱幕后的舞蹈相映成趣,舞台效果很唯美!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最后的一幕场景,由男女舞者们穿着墨色浓淡不同的纱制舞裙,挥舞旋转着。似是纸上深深浅浅的墨点飘移着…… 

【原创】观看古典舞《粉·墨》引发的思考

演出结束,身穿飘逸舞服的演员们款款走过,依次谢幕

    纵观此古典舞剧,可以看出此剧编导已竭尽可能地融合使用各种元素的综合运用,以期待全方位地展示出中华文化之美。其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就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古琴艺术、戏曲艺术、太极、武术等诸多门类因素,而单从舞蹈门类本身看,其不仅包含了长袖舞、剑舞、扇舞等中国古典舞中的所有形式,更包含并借鉴了西方的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表演身韵。但这部融合了丰富元素的舞剧,却因没有最根本的精神内涵,没有主题思想,而仅是各种表现形式上的堆叠,这种纯粹的为了感觉而感觉;为了舞蹈而舞蹈的作品,只能给人留下空泛而勉强的感觉。整个舞剧在轻盈的舞蹈动作;轻柔的纱制舞服;轻浅的立意之下,令我不禁想起了徐志摩先生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飘过,没留下一片云彩……

    话也说回来了,站在参与这个舞剧的创作与表演者的角度上看,也可以感受到诸多不易。首先,练舞本身就是件很苦的事情,舞蹈学院里的同学们不知在排练厅里摸爬滚打地留下了多少泪水和汗水?!每一个舞台上看起来完美的踢腿、跳跃、转腰、翻腾这样的舞蹈动作,都不知他们都要在台下付出多少艰辛!再者,排练新剧都要花费大量心思去构思,除舞蹈本身之外,还需要有与之配套的音乐、服装、化妆、道具、灯光、以及视频、舞美场景设计等因素皆要细致考虑。最后,待到该剧公演之时,又需要投入更大地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的支持,不容易啊!说起来还有这样一群年轻人能够在当今这个喧嚣的时代,去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还有这样一群年轻人能够在这个文化意识混乱的时代,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去探索中国古典舞在商业社会的发展新道路;还有这样一群年轻人能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坚持着对中国古典舞的信念与追求,并为之挥洒汗水……这些其实已经令人感动;令人心生敬意!

    可是,作为一部真正经典传世的佳作,仅有激情是不够的,仅有表面的华丽形式是不足的。古典舞剧《粉·墨》诞生于这个时代,其自身当然不可避免地留下这个时代特征的印记。我所做的那些尖刻的评论,并非是针对这部新诞生不久的古典舞剧,而是泛指这一段时期内文艺界整体性的浮华现象,而且也是对中国古典舞行业发展方向的隐忧!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写下这段文字的初衷。

    我们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与现象上,更重要的是寻找她真正的文化根源。我们就以“乐”为此次讨论的切入点,什么事“乐”呢?在我国传统经典《礼记·乐记》篇中,对乐作了最好的解释:“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旌,谓之乐。”我们中国的古人认为:人们的内心受外界事物的触发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而抒发这些情感正是声音的起源,各种声音相互配合,故而产生了变化,当这些变化形成一定规律时就形了“音律”。将音律组合起来演奏及歌唱,再配上舞蹈和道具就是我们所说的“乐”。我们古人所说的乐,并非仅是“极口腹耳目之欲”的享乐,而是更具有“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通假字,作返)人道之正”的修身教化之功的。真正的乐,是让人回归到“喜、怒、哀、乐未发”的中正平和本性中去;是让人修身养性的一道法门;是让人净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的良师益友。

  

    不过,说起来《礼记·乐记》中所论述的乐,作为今人可能实在不易接受了,为什么呢?《乐记》中所说的乐为华夏民族上古时期的至乐,那时期,属于物质文明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各种生活方式都很简单,相映地人们的思想也很质朴简单。这种我们今日已经难觅芳踪的雅乐,其大概特征为:“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就是进与退都保持着整齐的队形,乐曲的音色和平、中正而宽广。两千多年前的魏文侯就已经不能欣赏雅乐,当他听到这样的音乐就有昏昏欲睡之感,更何况是今人呢?华夏雅乐今日的遗存仅能从我国的释奠礼和天坛、地坛里的祭祀仪式上,以及目前的日韩雅乐上,窥得一斑罢了。

 

    所以,从我个人角度看,我们要振兴民族文艺,不用从一开始就站在常人难及项背的至高点上,而是要从普通人都可以接受的角度,去引导观众提高文化品位,这正是所谓的“化俗为雅”。其实,这种”化俗为雅”的例子,自古以来就有先人在不断探索。以明代中期的戏曲创作为例,当时的创作者们从民间寻找题材,俗到柴米油盐、街坊邻里间的生活琐事,而通过叙事的过程之中,又润物无声般地告诫人们天理昭彰,人们要心存道义、宽容自强等这些主题含义。例如《白罗衫》、《贩香记》、《十五贯》等都是这类题材里的优秀作品。据说明代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先生,就是看了类似上述的“俗剧”之后,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并创立了心性之学的。我们目前的文艺创作工作者们就可以从俗入手而“化俗为雅”,做到寓教于乐。

 

    反观古典舞剧《粉·墨》的创作定位,也并非要把立意局限于某一具体物象,而以多角度的艺术表现形式或抽象性的艺术表达语言,去归纳总结某种民族精神或思想境界。比如是坚贞不渝的爱情;比如是唯美唯善的包容情怀;比如是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等等……类似的优秀作品有如《离骚》、《锦瑟》等,当今的文艺创作工作者们应该多加借鉴。此外以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建议诸位古典舞及新民乐的创作者们,在创作新作品前一定要先认真学习一下我们传统经典《礼记》 里的三篇文章:《大学》、《中庸》、《乐记》――观《大学》可知其本;观《中庸》可知其正;观《乐记》则能知礼乐的本质。我相信作为汇聚全国最为优秀舞蹈人才的北京舞蹈学院,是有着巨大潜力可以创作、编排出传世经典作品的!

 

    非常感谢请我观看这部古典舞剧的朋友,观看这部作品之后,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而写下了上面这些文章。个人言论及观点的不妥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加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