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教学律令》二

(2019-02-01 18:54:24)
标签:

读书笔记

教学律令

读书笔记《教学律令》二

有些书读起来会有一种亲切地呼应感,因为你懂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背后的隐喻。这本《教学律令》即是如此。

在读到意会之处会突然跑神--成尚荣先生最早究竟是干什么工作的?应该是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老师吧,如若不是,他对教学一线的情况何以如此心知肚明?难能看到对教育现状如此真切的追问。有时听讲座的时候会发现一些专家是凭空臆想地站在空中楼阁遥望教育,每当此时也总是为教育心怀满满地隐忧,但是读这本书却没有如此感受,不由得佩服先生的洞察力!

他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哪里?我以为,关键不在课程本身不在教学也不在教材,而在人本身!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我也想,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如果教师的理念没跟上课改的步伐,所有教材、课程的变换都是徒劳的。有教育思想的老师拿到教材会发现其中的生长点,结合学生生活设计出有趣味的练习活动。反之则只是看到了很多知识点,而这些传授知识点式的教学方式无疑是碎片化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低效的。

成尚荣老师在书中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教科书有个比喻--起跳板,他这么说,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应当随时准备弹离的踏板而已,这里的他是指教师,其实对学生而言,教科书以及课程也不过是随时准备让学生弹离的起跳板而已。

前期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的文集,特别欣赏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也非常认同这个比喻,是的,教材只是一个媒介,一个随时带着学生起跳的材料或者是工具。起跳板是工具,人才是主角,才是目的,因此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关键是让教师去创造更适合学生弹离的起跳,是让学生凭借起跳板弹的更高更远。至于跳得有多高多远,全看老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老师的眼界、老师的创造力!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真正让我欣赏的音乐课堂太少了,相反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数学、语文、科学)我却经常会有击中心扉的曼妙感觉,听到精彩之处,会不由的心发,嗯!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应该有的气息啊。反观音乐课似乎总感觉缺少点东西,缺少育人的能量,缺少艺术的气息,缺少开启心智的设计,往往在老师忙忙碌碌的表演中学生的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了。这样的课堂如何让学生的生命得以成长?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对,任是再好的课程也无计可施啊,因为实施课程的人不懂得新课程改革究竟需要改什么,往往还是一如既往的抱着原来的套路教学,想想,改课必须要先改教师的理念,但是要想改变教师的理念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现今的音乐公开课真的是乱花渐入迷人眼,而我是越发地不识庐山真面目,听公开课的时候我会以为音乐老师们不是在给学生上课,而是在给听课老师们进行才艺大展示。

尚成荣先生说“教学改革应当做些什么?三个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其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这是个老话题,但事实是至今的进展还很不够,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出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定是超越基于教材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视野更开阔,教学内容的增删以及各种方式的调整空间更大,可以整合可以改造,可以取舍,应当引导教师,将视野从教科书向课程标准转移,让教师的创造有更大的回旋空间。第二出在课程资源上课程资源较为贫乏。起跳板的宽度与弹性不够,教师难以施展引领的本领,学生也难以弹离。课程资源应当是教师开发与创造的,教师常因为耗时多无暇,也无心去开发,因此丰富的课程资源只在公开课上出现,日常课则显得贫乏。我对此深有同感,现在的音乐教学配套资源的确不好用,如果想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合适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必须在互联网中大海捞针,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但有时候的确这样。

其二应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样式,还应鼓励特级教师名师创造性的开发教学模式和个性化的教材体系。在课程的视野里,自下而上的改革教师要有愿望有需求也是有能力的,教学改革才会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还真的有开发教材的想法,因为现在用的教材都是用单元主题编写的,音乐其实是人文学科里的技能学科,有学科自身的学习进程,摒弃了知识技能主线的结果是给学生的都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缺少有序性和递进性,教学也显得目标不清晰。

其三应鼓励教师在已有教学经验,特色的基础上追求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不由得想起2016年开始思考的教学主张,经过了2017的思考提炼,直至2018逐渐趋于清晰,期待2019年的完善。在思考教学主张的过程中经历了对自己近三十年工作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有了一次全面的审视与定位,促进教育教学走向更加美好的境界。

我以为除了尚成荣先生说的三点之外其实教学改革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社会的、经济的、哲学的、文化的、价值观念的……不过是要先抓住自己能够抓住的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