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苏风光》教学设计

(2014-09-21 22:33:03)
标签:

民歌

姑苏风光

教学设计

反思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自主习得导学案

 

  音乐    学科  年级 上册      单元            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歌曲《姑苏风光》

学习目标

1、学唱姑苏风光,欣赏小巷风韵。

2、能用委婉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对苏州的评弹这种曲艺形式有简单的了解。

学习重难点

1、歌曲演唱时的一字多音,以及方言咬词的把握。

2、表现出甜美细腻的江南小调风格。

拟采用环节

练习、对话、交流、对比、听辨

学习过程

学习指导

一、导入

1、播放用方言演唱的歌曲

 

四年级的《采茶舞曲 》五年级的《杨柳青》

2、教师范唱《姑苏风光》

对了这就是我们的江南水乡——苏州。苏州话呀说起来就像在唱歌一样,特别的好听。

3、欣赏PPT

请随老师一起走进这古都苏州,走进苏州的大街小巷,穿梭在如诗一般如画一般的苏州。

二、教唱部分

1、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姑苏风光》

初听音乐回答问题

2、那它是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种呢?

 

3、这首歌听起来非常的动听,很委婉,充分展现了我们江南的美。江南有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因此江苏民歌呀听起来是特别的柔美。

 

4、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歌曲的旋律来轻声的哼一下,注意尽可能的将江苏民歌的这种柔美哼出来,哼唱的时候考虑一下为什么这首歌唱起来能像江南曲水清流顺畅又轻柔慢转?

5  跟音乐哼旋律

有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首歌会给我们一种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6、因为歌曲的有些音比较高,所以我们要借助面部的表情,请大家微笑着,轻声的来唱。

7  学生自己尝试模仿方言演唱。

8  整体演唱歌曲,方言的指导

9  跟伴奏与老师进行接唱。

10  跟伴奏演唱歌曲,注意表情,肢体语言

三、拓展

《天涯歌女》《苏州好风光》评弹《苏州好风光》说说相同与不同。

天涯歌女是中国电影中的一首歌曲,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的前一分钟几乎和《姑苏风光》与《姑苏好风光》一样,足见评弹也好、民歌也罢,江南韵味的吴地曲艺,就是江南音乐的摇篮。

 

指导回忆:

有些歌啊是用方言来演唱的,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呢?

 

 

 

同学们你们听出是哪的方言了吗(苏州)

 

 

 

苏州的美景孕育了当地的音乐文化。

 

 

 

是哪的民歌呢?演唱形式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女声独唱  抒情优美的  江苏民歌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民歌的种类:山歌  劳动号子  小调。

这首《姑苏风光》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的一段,整个套曲是由五首江南流行的时调联结而成的民歌套曲。今天学唱的这首《姑苏风光.码头调》是整个套曲的序引,码头调又称剪靓花。

 

 

 

 

 

因为这首歌里大量的运用了一字多音的方法,一个字对应了好几个音,这样就使得歌曲听起来像潺潺的流水一般,委婉动听。

 

 

介绍苏州方言的特点:把普通话中的翘舌音都唱成平舌音,发音的部位靠前。请学生试一试。

 

 

 

 

 

 

听完后你说说这些歌曲跟刚才学唱的《姑苏风光》有何异同?

 

《大九连环》又名《姑苏风光》,民间小调。 汉族民间有将若干首时调连缀在一起,形成大型套曲的民歌形式,其中《大九连环》就是代表。该曲流行于江南苏州地区。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调”、“鲜花调”、“湘江浪调”、“码头调”组成,在这里“码头调”即“剪靛花调”、“ 满江红”即“跌断桥调”,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则认为是有《剪靛花》、《跌断桥》、《六花六节》、《鲜花调》、《哈哈调》、《湘江浪》等6首小调组成。该曲共有七段,尽管较长,但由于调式和结构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很耐听,曲调明快、活跃、乡士味浓。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

 

集体备课责任人:                  个性备课责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