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检查报告

(2012-11-05 09:35:21)
标签:

教育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立项编号:FJCGJJ11120

《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

中期检查报告

泉州市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双俊(执笔)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卓有成效的教育科研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活水。“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于20114月申报,20117月被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规划课题(立项批准号:FJCGJJ11120)。自申报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发挥进修学校和教研究员的优势和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化学高效课堂教学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积极地进行了有益的反思。

一、课题研究主要进展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实施

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子课题研究小组。由进修学校黄振华校长任课题领导小组组长,负责领导、协调课题研究的有关工作;由省(市)学科带头人进修学校高级教师教研员 刘双俊老师任课题研究指导小组组长,负责指导、推动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实验学校子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实施课题研究工作。

(二)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

课题组采用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目标、主要内容、遵循原则、主要方法、规章制度、操作方法、责任与义务等,加深对本课题研究方向的认识。同时,课题组组织学习肖成全主编的《有效教学》,余文森主编的《有效教学十讲》等理论专著。

为课题组成员征订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新课程》、《福建教育》、等教育期刊,购买了《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有效教学艺术》《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高效课堂-五环高效教学法》《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理论书籍。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之同时,还做好课题的技术培训,如,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三)进行行动研究,推动课题研究进程

1.聚集课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


课堂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验田,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是教学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导。校本教研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个人研究、校本研究、区级教研有机结合的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组每学期初都召开子课题负责人及洛江区各中学化学教研组长会议,对实施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作出部署,落实区课题研究活动。各子课题组和课题组成员再做出详细的校本研究和个人研究计划。课题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观摩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承担市、区、校各级教学观摩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半年来,共举行各级研讨课、示范课、二十多场次。其中,省学科带头人示范课一节,区级研讨课四节,校内研讨课十多节。在合作研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总结、反思、撰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和论文,课题组做好课题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课件、专题网页(网站)等资料的的收集和整理。

2.开展网络教研,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

课题组创新课题研究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区级教研活动,开展了集体备课、评课、专题研讨等网络教研活动,形成了“定课题——个人研究——集体研究——交流探讨——观摩研讨——反思提高——资源共享”的网络教研模式。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追踪课改、教改的前沿信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效提高课题组成员“教”、“研”、“写”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为课题组搭建了对外沟通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3.举办教学技能比赛,展教师风采

为了促进我区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减轻教师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我区举行了《2011年洛江区中学化学教师片段教学比赛》,并推优秀教师参加泉州市教科所组织的评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展示了课题组教师的风采。

4.加强阶段性总结与成果推广,推进课题的深化研究

学校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注意研究资料的积累,做好阶段性总结检查工作;课题研究成果贵在“运用”。课题阶段性验收不是课题研究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提炼、总结和提升,总结出阶段性“成果”,推广、介绍给全区化学老师和其它学科老师,供老师们分享。为此,课题组每学期坚持开展课题研讨汇报,展示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利用区(校)级教研活动、洛江化学教育、洛江教师进修学校等网站即时推介课题组的成果,促进课题组教师共同发展进步,促进我区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初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的基本模式:先教后学,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目标定学;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反思提高”

2.教学基本环节: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训练达标和总结归纳六个基本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入新课、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  组织测评。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达标测评不少于10分钟,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二)提炼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注意事项,

1.“导学案”的编写原则:课时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 与化原则 方法化原则 层次化原则。

2.导学案的一般结构: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法指导、四是学习过程、五是当堂测评六是拓展提升等内容。

3.“导学案”使用注意事项:①不使用其它资料,指导学生用好导学案,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课前备课。②课堂上放手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依据方案的引导寻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③拓展学生思维,暴露学生的困难、障碍与疑问,针对问题开展教学。④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三)探索和完善课题研究的基本模式,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实践,初步形成“定课题——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交流探讨——观摩研讨——反思提高——资源共享”的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课题研究模式。

(四)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

(五)课题组成员在各类评比竞赛中初展风采,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实践、交流提高课题组成员在参由市、区组织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如:刘双俊老师撰写的论文《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整合的实践》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年会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在《福建教学研究》上;主持的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被评为泉州市“十一五”教育规划优秀课题;2011年洛江区中学化学教师片段教学比赛中,课题组成员杨新东、陈能相、陈志平、廖菊芳老师分别获得一等奖;杨新东、陈能相老师分别区获得泉州市高中化学片段教学比赛二、三等奖;廖菊芳老师获得泉州市初中化学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陈能相老师被评为泉州市教坛新秀。同时,各子课题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成员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及有待研究问题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欣喜的看到不单只有学生在成长,同时课题组的教师也都在不断地进步。但在活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待我们改进。

1. 一是理论水平欠缺,理念更新缓慢。还有不少老师对专业化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够,他们对课题研究不是自觉参与,主动研究,而是“要我研究”,处于被发展状态。

2.研究不够深入,资料少,实际操作时困难较大,今后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进行个案研究,进行多种模式的教学课例课课堂实录等的实践和研究。

3.经费缺乏、教学设备短缺制约课题研究的成效,由于经费缺乏,聘请专家来校指导或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

四、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继续研究开展活动,认真制定期初计划,做好阶段总结和资料的整理工作,加强各实验学校(及子课题组)间的联系,互相合作、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继续推动教师读书,打造学习共同体,构建书香校园;让教师养成读书习惯,把读书当作生存的一种方式,视为第二生命;从而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实施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活动记录,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3.举行优秀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积件)、教学论文中考、高考模拟试卷的征集和评比活动,做好优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  

4.加强网站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好,高效课堂打造也好,都不是一个课题研究,更不是一年两年时间能够完成的,我们要把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有效做法,进一步优化细化,加以推广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问题、新方法、新内涵。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教师自觉做到: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终身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