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郭史苑:仰韶文化时期红陶人头壶展示“人类童年的样貌”
(2019-03-22 09:11:39)《西安晚报》2019年3月21日讯(首席记者 张佳)仰韶时期的人类长什么样?3月20日,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展的一件红陶人头壶因为再现了当时的人类样貌,被亲切地称为“人类童年的模样”。
这件人头壶为红陶质地,人头的造型与壶身浑然一体,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人物面部及整体造型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人头壶的头部稍上仰,脸部比例协调,一张面带微笑的脸上,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下巴外突,两耳虽然有残缺,但仍能看出耳垂处有穿孔,清晰明了的结构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容貌特征。
人头部中间是空的,口、眼与壶内相通。发型用扁平锥刺出头发的纹理。肩部两侧有断臂痕迹,专家们根据人头壶耳、臂残缺迹象判断,当年制作这只壶时,远古先民可能将两臂向上弯曲至头部,并与两耳相连做成壶的双耳,这种设计显示了古人的智慧。人头壶的背面有一个突出的椭圆形管状口,是主要出水口。
这只造型精美的人头壶1953年出土于陕西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是一所学校扩建挖土时发现的,随后收藏于洛南县文化馆。1977年6月,由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2015年,西安半坡博物馆策划组织《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全国巡展,这件人头壶作为展品之一,走过了大半个祖国,它的身影渐渐为更多人所注意。201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百集大型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件人头壶成为该纪录片的开篇之作。
人头壶为我们提供了仰韶文化时期人类真实的容貌特征,是这个时代创造性地凝视自身、思考自身的一种体现。不仅如此,它还是远古先民不断探索自我,模拟真实样貌下的神态表情,制作的一张稚朴的脸孔,展示出了人类童年的纯真。
本文来源于《西安晚报》2018年3月21日,原来标题为“红陶人头壶 展示‘人类童年的样貌’”,现标题为“凤凰网·陕西要闻”,“阳郭史苑”文字保持原貌,谨致谢忱!
“阳郭史苑”注释:
红陶人头壶,1953年陕西洛南县出土,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细泥红陶。器形呈人头葫芦身,平底。人仰头,面带笑容,神态安祥。壶背有流,是一件盛液体的生活用具。壶造型古拙,手法简练,艺术价值极高,为陶塑艺术的启蒙作品。它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6500年前,是仰韶文化的“活化石”。由央视制作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便介绍了人头壶,于2018年1月1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间首播。
历史上渭南县界长期同洛南接畔,公王岭、灞源以东与洛南的中间地带大部分地区长期归渭南阳郭区域管辖,1957年青岗坪(今属蓝田灞源)等4乡31村以及厚镇(原为渭南蓝田两县共管)全部划归蓝田,“阳郭史苑”拟对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逐步予以探讨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