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公室一同事申请退休了。
从这所学校开办之日起,她就调往这所学校工作,直到退休,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这些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二十多年,在人生旅途中,不是短暂的瞬间,二十多年一直呆在一所学校,面对同样的生源,面对同样的环境,这份执著与坚守,真的让人心生敬意。
我想我真的很难做到数十年坚守一所学校,这容易让人心生疲惫,更容易滋生职业倦怠感。其实,有很多老师有此想法。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办学时间较长的学校,聚集了一批学校的创业者,老教师,聚集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看上去上个优点,但同样是缺点。学校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中老年教师,难以补充年青老师,补充新生力量,这让学校显得沉闷,经验有余而创新不足,缺乏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办学二十余年了,老师年龄普遍偏大。而由于教育局的一系列政策,比如说绩效工资,职级评定,职称评定等等,让各个学校之间差距巨大,这几乎阻断了老师在各个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让一所所学校尤其是办学时间长的学校成为一坛死水,略显沉闷。而一些新建的学校又几乎都是年轻老师,两极分化严重。更重要的问题是,由于学校之间的教师缺乏最基本的交流,导致学校各科师资力量极不均衡,以我们学校为例,一些学科的师资力量过剩,而另一些学科师资非常紧缺,这导致一些老师长期超负荷运转,身体难以承载负荷,病痛不断。即便如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极少正视这个问题,让学校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认为这是学校的家里事,想想,真的很残酷。
话又说回来,教育主管部门也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了。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的确值得商榷。比如说绩效工资,这个备受争议的工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真是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由于每所学校执行的绩效工资政策不一样,甚至相差巨大,这给教师交流埋下隐患。再比如教师职级评定,每个学校也各有各的政策,一些老学校奋战数十年的老教师由于学校编制原因,在职级评定上还赶不上一些新学校的年轻老师,显然这个政策有失公平。再比如近期实行的职称评定政策,现在职称评定权利下放到学校,这表面上看是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权力下放,但显然也是矛盾下放。同样是因为学校编制原因,据学校政工说,我们学校在近五年内都不会有老师有机会评上高级职称,而新学校的情况则样好得多,同样,这不仅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也给各个学校之间教师交流设置了障碍。
我始终没能想明白一个问题,区区弹丸之地,全区也就二十余所中学,无论新学校还是老学校,不管学校环境如何,不管生源如何,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在从事同一种职业,都在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彼此之间应当没有太大差别,无论绩效工资,职级评定还是职称评定,都应当把不同学校的所有老师放在均等的政策条件下对待,制订一个相对统一的政策,以做到相对公平。而教育主管部门为何要推行一系列只适合各个学校的政策,令人费解。
教师交流之路渐渐堵死,而教育也必将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