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那些年,我不喜欢题海战术,教书这些年,我亦不喜欢题海战术。
我得庆幸自己高中就读的那个普通的乡镇中学,在那个年代,尖子生大都就读于身份高贵的县一中,城关中学,和重点中学的骄子们相比,我们的高中生活更简单,更快乐。重点中学的同学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题海中奋战,我们呢,虽然也做题,但和他们的题海相比,至多算一小溪。
我得感谢高中的数学老师以及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先说那个时代。小镇上没有书店,教辅材料对我们而言是很遥远的事情,没有卖的,也买不起。回头看看现在,无数的习题集,试卷,参考资料处处都是,没有几个孩子手里没有几套教辅资料,没有几个孩子不在题海中深度遨游,拼命吸取知识的“营养”,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在家长或者老师的领引下在题海中拼命扑腾,但上了岸后,已经找不到前行的路。
再回到我们读书那个年代。我整个高中阶段只有两种教辅资料,是姐姐给我从邮局订阅的。一本是《中学生数理化》,一本是《中学生作文》。每次两本资料邮寄到手,我必仔细阅读,获取良多。少,则知道珍惜,多,则过犹不及。与其买一堆资料,不如潜心于一本资料。我们读书的时候试卷也不多。试卷都是老师用腊纸钢板一个字一个字刻写的,用油墨印刷机印出来,可谓来之不易。一学期下来,试卷也就一小叠试卷,装订成册,成为自制的复习资料。再看看现在,一周星期各种考试卷,复习卷等等,可能就有一大堆,作业如山,试卷如海,且不说效果如何,估计学生的正常休息时间都难以保证了。
老师累,学生苦,这真不是我喜欢的教育。
曾经有家长问我,老师,我的孩子每周都要练很多张数学试卷,看他也蛮拼的,怎么数学成绩总是不见起色呢。我说,他只是低头走路,没有抬头望天。每天拼命做题,却没有去反思,去总结,去消化。题海战术可能会有效果,可能会带来可观的分数,但这种无效率的学习方法我不赞成,也将耗掉学生的学习智慧和激情,我也不鼓励自己的学生用这种方法提高成绩。
有效率的学习才会有最佳效果。究竟需不需要题海战术?究竟需要做多少题?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勿需统一。但与其盲目地昏天黑地地做题,不妨多留些时间去回味总结做过的题目,尤其是把每一道做错的题目弄清楚,弄明白,把每一类型的题目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学习之道。
这不单单是我的观点,这些观点源于我的高中数学潘老师。潘老师不搞题海战术,即便临近高考,我们会多做一些题目,但离所谓的题海战术还差得远。潘老师上课条理清楚,特别讲究在课堂上落实知识点和技能,如果他认为课堂效果好,效率高,就会大幅缩减课后作业。有此诱惑,我们上课自然不敢迷糊,事实也证明,上课认真多一分,课后作业少一堆,这是学习的境界,也是教书的境界,我称这叫双向减负。潘老师特别注意纠错,做一百道对的题目,收获或许不及一道做错的题目。现在市面上那些林林种种的教辅资料,其实题目大都是雷同的,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所以学生往往花了很多枉冤时间去做那些重复的题目。我们那个年代,家境不好,学校条件也不怎么样,所以基本不订配套的复习资料,老师手刻的试卷是我们最宝贵的复习资料。我们的每一张考试卷,复习卷都要保存好,每一道错题都务必认真订正,每一张试卷都有很多备注,除了每道题的解法,还有很多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其实最关键不在于你做了多少题,而是弄懂了多少同类型题目,在于是否总结出方法和技巧。我们没有步入题海,但我们在有限的复习资料上,步入了更广阔的知识天空。那一年高考,我们班的数学成绩相当不错,我也取得了118分的高分(满分120分)。
题海是一片宽阔无边的海,也是一片容易迷失的海。遨游题海可能有好分数,但切勿迷失。漫步小溪也能成就好成绩,要有信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