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场,三十年来还保留着曾经的面貌.摄于2013年8月,乌蒙流浪者摄
三十多年前的过大年之所以让我们充满期待,最主要的就是能吃好,穿好,玩好。在生活清苦的年代,也只有在春节这几天能拥有“三好”日子。
农村生活艰苦,衣服大都是代代相传,哥哥经常穿父亲留下的衣服,我则经常穿哥哥留下的衣服,衣服上有补丁,在那个时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无论家境有多困难,春节全家一定要穿上新衣服,这非常重要。那个时候,乡场上没有什么商店,没有多少成品衣服售卖,当然价格也不便宜,所以每逢春节,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到乡场上去买布,我们不能选择价格,但可以选择颜色。选好布料后去乡上的裁缝店去量体裁衣,制成新衣服。有些时候,母亲自己给我们缝制衣服,在那个年代,农村妇女基本都会针线活,母亲的针线活在村里是一流的,尤其是母亲制作的新布鞋和鞋垫,无论是外观还是穿上去的感觉,都是一流的。
大年初一上午,全家人穿上新衣,然后约上村子里的左邻右舍,浩浩荡荡地沿着狭窄的山路向乡场走去。漫山遍野都是穿着新衣,洋溢着笑容的乡亲孩子。那个时候,乡场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中心城市”。乡场仅有两条街道,基本都是老旧的青瓦房,最宏伟的建筑就是乡小学的三层教学楼了,相当于乡场的摩天楼。正月初一这一天,乡场周围的每条道路上都是穿着新衣的父老乡亲,涌向弹丸之地的乡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条山道都是一个小小的服装T台。如果从空中俯瞰那个时候的乡场周围的条条山道,一定蔚为壮观。大年初一那天,乡场上有卖小吃的,有卖小人书的,人卖糖人的,有唱大戏的,有耍猴子的,当然还有耍魔术骗小孩子的,江湖流派,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其中最吸引我们的,是那些花花绿绿的鞭炮和花炮。
每年春节,父母给我们一点压岁钱,虽然不是很多,但也可以让我们买一些水果糖,米花糖,火炮和花炮了,这些东西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把火炮插在田里的淤泥中,然后点燃火炮,火炮爆炸后会把淤泥炸飞,留下一个圆形的窟窿,谁的窟窿越大,谁就越开心,我们称之为“炸烂泥”。除了这个玩法外,我们还喜欢买一种名为穿天猴的花炮,这种花炮被点燃后直往天上穿,穿得越高,叫得越响就越快乐。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花炮是一种名为“地钻钻”的花炮,点燃后会附着墙头,树干往上爬。有一次在乡场,我点燃一个“地钻钻”后,没想到它竟然顺着一位大叔的腿往上爬,结果把人家过年的新衣服给烧坏了,把我吓惨了。
三十年过去了,穿新衣的风俗早已经淡化了,乡场也远没有以前那样热闹了,乡亲们远走他乡,去了县城,去了省城,从村里到小镇,也越来越冷清了。
有些可惜,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