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幸福(5).岁月相伴小人书(文图)

标签:
育儿文化情感乌蒙流浪者教育 |
分类: 静思:亲情,友情,师生情 |
70后温暖记忆.岁月相伴小人书
“小人书(连环画)”是我们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生活的山村,除了每天定时围坐在收音机听“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外,小人书就成为我们另一道重要的精神食粮。在我的童年,连环画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对连环画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保存小人书,我还特地请舅舅做了一个木箱子,把每本连环画都包上书皮,珍藏其中,可以这样说,我对小学课本的爱护程度远未达到对小人书的爱护程度。
“小人书”是我们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生活的山村,除了每天定时围坐在收音机旁聆听那句“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外,连环画就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在我的童年,连环画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对连环画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保存小人书,我还特地请舅舅做了一个十个牢固的木箱子,把每本连环画都包上书皮,珍藏其中,可以这样说,我对小学课本的爱护程度远未达到对小人书的爱护程度。
没有几个孩子能抵挡得住小人书的诱惑,就如现在很多孩子难以抵挡电脑网络诱惑一样,但幸运的是,在那个纯朴的年代里,小人书的内容都很阳光很健康,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那些小人书都充满正能量,除了会轻度影响学习之外,对青少年没有什么伤害,反而让我们受益良多。现在想来,那时的小人书主要有三类,一是《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二是《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一些抗战题材英雄故事。三是以《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改编的小人书,不管是哪种小人书,绝没有现在一些书籍所隐藏的毒害青少年的负能量。
在父亲的严格控制下,每次去上学我依旧要冒着风险偷偷带上两本小人书去学校,以便与同班同学交流阅读,有时忍不住会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小人书,但这同样会有风险。有一次我上语文课偷看小人书,被语文老师发现了,语文老师抓起我手中的小人书,瞬间便变成碎片,从我眼前纷纷扬扬飘落,随后还要面壁思过。虽然满肚子不服气,但那个年代我们对老师是相当尊重的,老师说一,我们不敢说二。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对我严厉的老师一直让我记得,没有怨言,只有感恩。严厉是更深层次的关爱,严师出高徒,现在我身为人师,也坚信这个观点。
即便小人书被老师撕成碎片,我依然有挽救措施。下课等老师离开教室,我就把小人书碎片捡起来,再用胶水一页页粘贴起来,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耐心且要十分细致,现在想想,老师是不是在故意对我进行另一种锻炼呢。
当然小人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童趣和快乐,还有知识和文化。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小人书是《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封神榜》这四部系列连环画,只有身上有点零钱,我都会尽可能地去购买这些类型的图书,当然,无论有多热爱,家境贫寒的现实是改变不了的,我基本没多少零花钱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因此我也通过另一种途径去搜集这些图书,比如说用我集的烟盒去跟别人换书,二十几个烟盒换一本小人书。或者用崭新的作业本去跟同学换小人书,不管怎样,只要书箱里的小人书增加一本,我都会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痴迷于小人书,不仅因为看,更多的是因为画。我喜欢临摹小人书里的古装人物,古代武器,古代建筑,那算是我绘画的开始。以后的岁月里,我虽然从未学过绘画,也没有进过美术学院就读,但从小练就的手绘功夫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到现在,我喜欢手绘山村,手绘古镇,古建筑,与儿时的小人书的影响不无关系。只是令我伤心的是,小时候精心收藏的小人书,到现在一本都没有了。
进入初中生活后,小人书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一来可能因为自己真的长大了,小人书已经很难满足我们的阅读量。更重要的原因是,进入八十年代,电视开始出现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着实太强了。进入九十年代,小人书就越来越少了。现在,你不能看到小人书吗?很难了,没有任何一种纸质阅读材料敌得过网络动漫的诱惑,小人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的温暖记忆,一辈子都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