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大法

7小时前
来自
喻嘉言将逆流挽舟法明确为治痢大法,强调痢疾一证“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
认为本病具有两大病理特点:一为表邪内陷,主张宜汗而引邪外出,如“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证可治,危证可安”;
二是阳气下陷,强调升阳和解,如“久痢阳气下陷……今以逆挽之法,卫外之阳领邪气同还于表,而身有汗,是以腹中安静,而其病自愈也”。
根据以上病理特点,在用方上,喻嘉言推崇人参败毒散(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为“逆挽”法的代表方,对后世影响较大。
该方以风药为主组成,但其着眼点却不在外感表证,而是借助风药辛散透达之力,自里而表提领内陷之邪外出。
传统中医药马强
来自
痢疾为患,无论虚实,肠中总有壅滞,气血失于流畅,故去滞、调气、和血为治疗痢疾的基本原则。
前人治表邪内陷于里,肠道壅滞,气血失调而致的痢疾,主张仍当由里出表,犹逆水中挽其狂澜,倒转舟行,故称“逆流挽舟法”。
其运用开创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有“下痢脉反弦,发热身汗出者,自愈”的条文,提示对于病情尚有可挽之势者,可以因势利导,运用具有引领病势向外的药物导邪气同还于表,可促使疾病向愈。
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主之。”
方中葛根既能疏解表邪,又入阳明而升阳起津,使津不下趋大肠,合麻黄、桂枝汤发散风寒、宣达肺气、和调营卫、疏利肠胃。
全方重在解表和里,攘外以安内,开逆流挽舟法之先河。
传统中医药马强
7小时前
来自
周仲瑛治泻七法
1.补气健脾法
用于腹泻时轻时重,大便或溏或稀,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闷腹胀,精神倦怠,面色萎黄,甚至面浮足肿,舌苔淡白,脉象缓弱。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如脾虚气滞,腹胀隐痛,可配木香;
若夹湿者,一般仍从脾虚生湿着眼,通过补益脾气以化湿邪,但补虚不可纯用甘味,太甘则生湿,当佐以辛香醒脾助运之品;
湿盛而见脘闷腹满苔腻的,白术可易苍术,再加川朴;
脾运不健,食滞不化而致腹泻发作加重者,可酌加六曲、山楂、鸡内金、谷麦芽等以消食助运;
湿食积滞明显时,当酌减补脾之品,或暂以治标为主;
脾气虚弱的腹泻,反复不愈者,每易从气虚而发展至脾阳虚弱,治当配合温中运脾之法。
2.温中运脾法
用于脾虚内寒,阳气不振,大便经常稀薄,或有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舌苔淡白而润,脉细。处方可用理中汤加味。
阳虚明显,畏寒,手足不温,可加附子、肉桂;
腹胀冷痛可配川椒或荜澄茄;
如脾胃虚寒而肠有湿热,泻下物有黏液,腹痛较显,腹泻发作加重,苔白罩黄者,可加黄连、茯苓,采取温清并施之法;
如寒积在肠,腹泻时发时止,胀痛拒按,泻下不爽,混有黏冻,服温补药不效者,当配合益气升阳法。
3.益气升阳法
用于脾虚中气不振,清阳下陷,久泻不愈,大便溏薄,肛门下坠或脱出,食后即欲腹泻,或大便虽然次数增多,但仍软而不成形,腹胀或微痛,神疲气短,舌苔淡白,脉细弱。处方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腹胀痛者去白术,加苍术、木香,并可酌配葛根、羌活之类,鼓舞脾胃清气,且取“风能胜湿”之意。
4.温肾暖脾法
用于脾虚及肾,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久泻不愈,每在黎明五更时肠鸣腹痛,泻下淡黄稀水,夹有完谷,泻后疼痛得缓,大便日三四行,腹部觉冷,下肢畏寒,舌苔淡白润滑,质胖嫩,脉沉细无力。方用四神丸加味。偏于肾阳虚,怕冷明显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钟乳石;
偏于脾虚者,配人参、白术、山药、扁豆、炮姜;
如有滑脱者,应与固涩法同用;
若脾阳虚寒证,用温中运脾而疗效不著者,亦可取温肾补火之法,以助脾阳来复。
5.涩肠止泻法
用于脾肾阳虚,不能固涩。方用赤石脂禹余粮丸加诃子、石榴皮、肉豆蔻、龙骨等。此法需与温补脾肾之法配合,方能取得协同效果,如肠道有湿滞者禁用。
6.抑肝扶脾法
用于肝旺脾弱,肝气犯脾,每因精神因素而致腹痛腹泻发作或加重,腹痛作胀,痛则欲泻,泻下溏薄,肠鸣攻痛,得矢气则痛减,平时常有胸胁胀满,脘痞,噫气,食少,舌苔薄白,脉弦。方用痛泻要方加香附、玫瑰花、佛手、青木香。
如兼湿热内蕴,合戊己丸清热燥湿,泄肝和脾;
肝郁而胸闷胁胀痛者,再加柴胡、枳壳;
脾虚食少神疲者,再加太子参、山药、扁豆、谷芽。
如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可取苦辛酸合法,用乌梅丸。
7.酸甘敛补法
用于久泻伤阴,气阴两虚,既有虚浮、神倦、气短、腹胀,又见口干思饮、虚烦颧红、舌光剥无苔或起糜点等阴伤证候;或因肝气犯脾,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泻下如酱,黏滞不畅,口干口苦,胸膈烦闷,舌质红,苔黄,脉细弦数者。治用酸味收敛之品,与甘缓补益脾胃药配伍,使酸与甘合而化阴,药如乌梅、木瓜、白芍、甘草、麦冬、石斛等。
脾气虚者,当配合甘淡补脾之品,参入参苓白术散意加减,不宜单纯柔润,以免碍脾;
肝经有热者,可复入黄连、黄芩以苦泄之。
前一篇:人死了为啥要烧纸?
后一篇:神农本草经中地黄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