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第一猛人

(2022-07-01 12:35:42)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读书偶得

    谭伯牛先生《天下第一愚人》写刘愚,其中拜见四川藩司王德固一段,素材来自周询《蜀海丛谈》中《刘庸夫司马》一文。谭先生笔墨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刘愚被革职,因得罪王德固而引发,而伏笔在此之前已埋下。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同治驾崩。次年正月,光绪亲政,下诏征集言论。刘愚遂拟《亲政六事疏》,请川督吴棠代奏。

    所谓六事,曰:雪国耻、简大僚、整吏治、核保举、儆慢弛、复捐例。论“简大僚”,矛头直刺督抚:“彼督抚者,晏然自谓功高韩范,德比伊周,盈耳尽颂扬之声,举目皆逢迎之态,欲其整饬吏治,勤恤民隐,不亦难乎!以为宜复国初巡按御史之设,专司纠弹,不职者罪之。或督抚有过,准司官陈谏,谏而不听,准其入奏,不实罪之。”谈“整吏治”,又诋责督抚:“迩来大府因循,小臣欺罔,法制禁令,视若弁髦,阿谀逢迎,习为故态。就川省言之,西蜀地沃民良,号称易治,但得勤慎居官,早已颂声载道。然良民易化,而循吏难求者,则以委任拘徇,无以简厥良也。试用繁多,不知拔其尤也。且有违例幸进者错出其间,未能去其党而清其途也。不问贤否,止论资格,有似乎拘。资格均者,则先乡谊、年谊,有近于徇。”

    看到这些,吴棠心头只怕有几千头草泥马狂奔。因此,《亲政六事疏》被毫无悬念地掷还。吴的心理活动,刘愚大概在被参劾后才意识到,“恶其直指时政,隐刺己恶”。

    刘愚的身份是候补同知,地位比王德固低一大截,而在周询笔下,他在王面前可谓肆无忌惮,完全不把王放在眼里。实际上,他对王还有更加严重的冒犯,周询文章没有提及。三月初五日,也就是周询写到的刘拜见王的那一天,刘上书王,罗列其“三议十二可怪之事”。“三议”为:好吸食洋烟、收受陋规、收受下属贿赂。“十二可怪”则是王在人事方面的腐败问题。最后,刘愚写道:“通籍后,不十数年擢任藩司,国恩不可谓不厚,宜如何感激图报,上答圣主之知遇,下为子孙遗德泽,乃不谓有此三议十二可怪之事。纵外议沸传三事及十二可怪无一属实,君子自反,岂不内愧于心乎?伏望振起精神,整顿吏治。”

    这哪里是跟上司说话,简直是训孙子。

    更令人吃惊的是,刘愚竟然将禀文公之于在场的同僚。结果可想而知,“方伯无以为情”,王德固的脸在众多下属面前碎了一地。如果刘愚不这么狠,王可能也不会要求吴棠参劾他。

    在周询笔下,刘愚是一个嫉恶如仇、敢于披逆鳞的人。固然不错。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在对他相知很深的师友眼中,他有严重缺点,言论往往不得宜,故批评他的人不在少数。作为其老师,郭嵩焘是这么说的:“刘生慎轩,负其慷慨之气,以求效行间,几二年矣。所至辄上书,不得志辄引去。其文如飘风急雨,倏忽驰骤,其行止亦如之。此上廉学使定安策,痛哭狂呼,若棘刺之被其身不可忍者。道之不明久矣,上失其政,而下失其教,以成乎偷薄诡激。匹夫匹妇,不得其情,惊怪骇愤,以疾视其上者多矣。生年方少,气壮志盛,其敢言有过人者,而非道之所存也。君子之道,急先自治,使其心与身皆受理焉,而以应天下之务,类万物之情,无或爽者。生其务致力于此。天下之利病得失,非居其位,习其事,且姑俟焉可也。” 其知交王柏心说:“余读其文,不觉震怖失色,察其为人,盖负气者。气激而有言,不能自遏,人亦莫能遏之。然窃惜庸夫之未能少敛其气也。”更有反感其为人的,比如王闿运,说刘愚“好托忠义,历诋公卿,凡与相知闻者,莫不畏而厌之。余亦嫌其忠愤不近情。”

    可见,刘愚的缺点是狂放、浮躁。在自己敬仰的人面前,他尚且“负气”,对王德固这样的贪官污吏,他做出令人骇异的举动也就正常了。因此,他只要呆在体制内,被人下刀子是大概率的事。

    三月二十一日,吴棠参劾刘愚,谓其广为刊布《上安定策》,干谒当道,奔竞军营,要求不遂,辄痛诋时事。一个月后,清廷将其革职,勒令回籍。四月二十八日,刘愚被关押起来,“任狼差虎役,及残刻营兵,凌侮不堪”。释放后,有司催促马上回籍,不许稍缓。而刘愚的情况是,“大儿驹齿未脱,小儿扶床学语,或未离乳抱。而久疾弱妻,又以坐蓐期近,愁病交侵。”他向成都将军魁玉写了两封信求救,都被掷回。

    虽然刘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没多久问题就解决了。五月下旬,他应该是单独离开了四川,但很快又回来了。有可能他和有司达成了默契,只要他安静地呆着,不再那么高调,有司就睁只眼闭只眼了。实际上,在他被参之前,他和吴棠、成都知府朱潮的关系还是可以的。被参之后,朱还给他送了银子。

    刘愚自称“天下第一愚人”,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是不合时宜的,甚至会危及生命,但他置之不顾,偏要不断进言。在给王德固上书前,他给逝去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有云:“将规方伯,陈书一纸,恐获罪戾,有辱亲体。继思庭训,教孝教忠,直言谪贬,谅无怨恫。迩来官常,弊窦千丛,肆为欺网,莫甚蜀中。博浪一击,心源直道,毁誉屈伸,付之大造。庶几国恩,藉斯以报,抗迹椒山,冥灵鉴照。”可见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这种气概,使他拥有很多朋友,使他具有影响力。他蒙冤后,有三十多名士子欲赴总督署上书,被他阻止。他俨然是成都的异见领袖。正因为这样,即使罢了职,他也能在成都并不窘迫地生活着。他有首诗是这么写的:“自从得罪赋归田,席地幕天足自喜。朝啜粥,夕酌酏。刚温经,柔读史。谈论有良朋,课读绕穉子。访古浣花溪,问卜成都市。”可见,日子还是挺惬意的。光绪七年,他还给郭嵩焘寄了自己两部著作,《醒予山房文存》和《直史述》。

    可以说,刘愚不仅是“天下第一愚人”,亦是“天下第一猛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