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客轮——花尾渡

从广州返乡下,以前是要搭船先到江门,然后搭车去棠下,再行 三公里就到良溪了,那时搭的船叫花尾渡,为什么叫花尾渡呢?旧阵时很多人不识字,为免搭错船,就在每一只船的后面画上不同的花卉图案,以作识别,渡--广东人称船为渡(读"岛"),所以就叫花尾渡了,花尾渡在现在35岁以下的广东人已无认识及记忆,而且图片资料又甚少,所以有必要详细讲述,以留史话,在我记忆中最早时的花尾渡拖轮是烧煤的,船身是铁红色,船舱装煤,有一块绿色的大帆布盖着防雨水,船顶有一支粗约50cm的大烟囱,长约三米多,通常漆成黑色,在上近顶处画有一个红五星,星两边各画三条黄色的波浪纹,因为在珠江水域的单行船都以红星为字头,长烟囱旁边有两个细烟囱,长约80cm,上部弯曲,这两个是汽笛,响起来震耳欲聋,在河道上三公里远仍清晰可闻,通常开船时或在河道转弯及紧急情况下拉响,成为珠江三角洲水乡的一道风景画,也曾经牵动很多侨眷等待海外游子归来盼望期待的心,甲板舷有一排旧的橡胶轮胎或是用藤编织成榄形的球,用来减轻拍拖时两船的碰撞,当客轮在码头离开或埋岸时,拖轮与客轮要并排用缆绳紧固由拖轮将客船拖出或推入,广东人以男女恋爱相约去街称之为拍拖,而恋爱成功要结婚为埋岸,皆由此起,而拖轮与客船分开称之为甩拖,则是指恋爱分手,客轮没有动力,只有一台发电机,供给船上的电灯用,电压是36v,25w,四格舱位一支灯,每格舱位宽约60cm,用一件高低板隔开,高位约20cm,低位约10cm,高处放在头部,睡觉时遮挡住隔离的人,如果隔离是个大鼻鼾,那你就无得睡了,每个舱位都有个窗,是向下收藏式,提起来可以关窗,听说还有是救急逃生用,窗顶有一个阁架,上面放着水松木做的方形救生衣,在客船离开白鹅潭,船员就要旅客安静,教大家怎样穿救生衣,每一个舱都要教足,然后才开晚饭,这时服务员戴着口罩用托盘将饭依序派发,饭用鸡公碗装,有两条菜,一块肉,有时是排骨饭,约15分钟后,服务员就提着铝水煲给旅客饮用,服务很周到,战后的中国,提倡新风尚,那时人与人之间很和谐,令人怀念,船舱为三层半,底层装货,起到稳定重心作用,中层是四等舱,分上下床,约120个床位,上层稍细,是三等,约100个床位,再向上更短一些,约60多个床位,船员及服务员也在这一层,是为二等,在1974年左右,因大量知青来往,将舱底也改成客舱,编为五等,我记得那时母亲叫我买票时提醒票务员,要近舱口的上床位,因为有起事上来,容易逃命,
http://s8/bmiddle/001frYoCgy6TlkaglNRc7&690
http://s15/bmiddle/001frYoCgy6TlkaityK2e&690
http://s11/bmiddle/001frYoCgy6TlkakzASba&690
http://s8/bmiddle/001frYoCgy6TlkamtkHa7&690
http://s5/bmiddle/001frYoCgy6TlkaobGc84&690
那时广州大沙头码头是客船通往江门\三埠\开平\肇庆\梧州\沙坪等地的客运码头,聚集了很多客船,搭船与搭车的上落叫法相反,从岸上到船舱叫落船,而从船舱到岸上叫上船,在1962年之前,搭客并不多,船舱宽敞干净,直接由岸边搭桥板落船,1963年后国内经济好转,人物流动多了,有时就要过船(因为等待出航的客船太多,泊埋几层,而先开船在外层,所以要穿过几只船),到了1969年多了知青,船只也增加了,班次也密了,而1974年后,更是经常有加班船,那时我试过要过四只船!以前花尾渡的字头是曙光,江门船是曙光302,304,三埠是曙光305,306等,分日班船及夜班船,日班船通常在早上八点开出,约晚上六点到埠,夜班船通常下午八点开出,次晨六点左右到埠,我通常搭夜船,客船开身后经过海珠桥出白鹅潭,沿路欣赏到珠江岸边灯光夜景,出了白鹅潭,就一片寂静漆黑,这时拖轮就解缆改为前拖,此时更是万籁俱寂,只有江水拍打船舷的声音,船身轻轻的摇摆,像在母亲的摇篮中,甜美地睡上一觉,在三等舱,有小卖部,烟酒小零食,在1967年,船上开始有广播,在晚饭时至九点播放一些广东音乐,早上用来提醒旅客起床,
在文革之前,夜船开出白鹅潭船员就点着几串炮仗,向江面抛去,然后撒纸钱,洒水饭,行至甘竹滩或莲花山,就停船,拖轮鸣笛三声,客船响钟三声,然后又是烧炮仗,撒纸钱,洒水饭,日船没有这程序,当时我很奇怪,问那些船员点解,他们都不答,后来有次我搭日船,问起此事,船员说:因为甘竹滩以前是险滩,曾经有沉船,死了很多人,鸣笛响钟是致哀,撒纸钱是买路,洒水饭是要饿鬼让路,你晚黑问点解,肯定无人答你啦,晚黑吾好讲鬼嘛,\记得1966年,文革开始了,破除迷信,取消了这个程序,在旧历七月,也是新历的八月,我搭船返乡下,行到甘竹滩附近,突然风雨交加,此时拖轮响笛长鸣,停了下来,客船船长打旗语和打灯了解情况,又大声传话,后来拖轮掉头过来,拍埋之后拖轮有人上了客船,我及一些旅客都紧张地要知道发生什么事,只听得两个船长在议论,拖轮船长说:依家七月十四,行到呢度,突然间风雨交加,吾知有乜嘢预兆,我吾敢再行啦,又吾比烧炮仗撒纸钱,呢条船几百条命,我孭吾起啊,客船船长话:撒纸钱你吾怕返去比人斗啊,两人商议了很久,拖轮船长说:我宁愿掉返转头返广州,日头再行过,人命大过天,客船船长对我们这些在旁的旅客说:你们什么都不要对别人说!于是两船掉头返回广州,日头再起航,........
不过从此以后珠江内河航运就祸事接踵而来,甚至结束了它的辉煌,在1975年,肇庆船沉没,逝者甚多,那夜有一对嫲孙,本在下一站上船,但孙子突然扭计,一定要上船,并跟着别人过到驳艇,(在珠江水域航道旁的大镇,通常有站,此时就有一只宽约1.2米,长约5米的小艇,用人划过来泊在客船旁,艇家用手拉住客船的船舷,旅客要跳过去,儿童则由大人提过去,然后再将旅客载埋岸),嫲嫲拗不过,只好跟着过艇,谁知当离开客船约廿来米,看见客船沉下去,所以老人家说,行船搭车,细佬仔扭计,定有怪事发生,此故事在当时流传于珠三角一带,那时正值文革紧张时期,事件被禁流传,而在1980年正月,一艘去三埠的曙光401客船在开平水口附近遭受龙卷风吹袭,霎时间沉没(据说是侧翻,不过30秒就全船沉没),许多人在睡梦中逝去,震惊中外,次年,珠江水域取消了内河客运,正式结束了花尾渡的辉煌历史,成为了一段悲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