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何为“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日前,四川省政府下发《四川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在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的基础上,全省范围内普遍实施适应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让患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 “小病大治”、“过度治疗”等医疗不透明、不公开等感到烦恼,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更增加了患者的负担。随着本次“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的实行,这些烦恼是否会随风而逝,不复存在?又可以为我们带来那些实惠呢?请往下看。
调整价格 实现花得少治得好
针对民众最为关心的“医疗费用”问题,《方案》明确规定,要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巩固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成果,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鼓励定点零售药店做好门诊用药供应保障,患者可凭处方自由选择在医疗机构或到医疗机构外购药。推进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方案》特别强调,要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将监管重点从医疗费用控制转向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避免医疗机构因控制成本推诿病人、减少必要服务或降低服务质量。
各地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支付能力、社会总体承受能力和参保人负担,坚持基本保障和责任分担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待遇政策。科学合理确定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的医保支付标准。公共卫生费用、与疾病治疗无直接关系的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 与小病大治说再见
统筹做好按病种收费、付费的政策衔接,以既往费用数据和医保基金支付能力为基础,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病种收付费标准,引导适宜技术使用,节约医疗费用。逐步将日间手术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
完善按人头付费 福利泽及家庭医生
明确按人头付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包范围,保障医保目录内药品、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和一般诊疗费的支付。逐步从糖尿病、高血压等治疗方案标准和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将慢性病相关诊疗费用统一纳入按人头付费,鼓励医疗机构做好健康管理。
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患者需向上级医院转诊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这些福利将被惠及近些年兴起的“家庭医生”、“分级诊疗”等新型模式,《方案》明确,将符合规定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实行医保总额付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政策落实。
完善按床日付费 规范医疗行为
对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可采取按床日付费的方式。按照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治疗各阶段的费用特征及医疗机构的类别,制定差别化支付标准。同时加强对平均住院天数、日均费用以及治疗效果的考核评估,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
积极推进改革试点
选择1—2个市(州)开展支付方式改革,覆盖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医疗服务,大幅度减少按项目付费比例。在1—2个市(州)开展付费总额控制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相结合的付费方式试点,按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等进行病种分组,结合实际确定和调整各组之间的相对比价关系。
这个虽然可能与我们成都市隔得稍微有点远,但是谁知道呢?万一备不住成都市入选了,我们不就可以提前享受这些政策了吗,先了解总是不会错。而且,按病种收费已经在我市省管公立医院实行了,大家其实已经尝鲜了。而且,最迟到2020年,我省将全面推行这项政策,大不了我们再等两年嘛,你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