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器」在插花史的古今谈之历朝----器蕴神韵

标签:
「花器」插花史古今谈朝代器蕴神韵文化 |
分类: 精茗蕴香 |
一、古代的花器与插花艺术
由黄董事长永川的《中华花艺史研究》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古代的花器与插花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先由六朝的花器与插花艺术的应用谈起。
01、六朝的花器与插花艺术:
北周诗人廋信杏花诗所说「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金盘就是精美铜盘插置红色杏花于宴会中布置,以飨宾客的例证。中华花艺在发展之初,瓶花、盘花两大形式是并行发展,且使用的花材不仅限于莲花,其他诸如杏花、梅花等均在考虑应用的范围之内,除于佛堂及宴会插花外,日常生活之中也用插花装饰空间。
02、隋唐的的花器与插花艺术:
谈到隋唐的插花学,就会提到罗虬的《花九锡》。原意针对插饰当时国花牡丹提供的九大礼遇原则。当时插花之花器以精致的「白瓷缸」或「铜器」之类高洁上好质料者为主,除瓶盘之外,为配合牡丹等大型花头,用缸瓮之类花器,六朝时,「瓶盘」等这两种单纯的插花型式发展到了隋唐以后才正式在日常生活生根流行,且形式愈多,如瓶花,缸花、挂花、占景盘花、竹筒花、盆花……小品花,而且讲求花器、配材及如何维持花命的技术与品赏方法。
隋唐时用于奉佛(包括道教)的插花,常使用「瓶」为花器。每瓶(或盘)花材只限一种,尤其是莲花,枝叶不多,常见的以简洁明快的三支枝干为主要架构。
至于一般宫廷或家庭室内摆饰的插花,花材稍多,以牡丹、兰、梅、莲等为主材。花器置以精美台座以增豪华效果,背景多喜悬以图画。《中华花艺史研究》书中又清楚的记载瓶花与盘花,其花枝与花器份量比例约为八比五或五比八,正合于所谓的「黄金分割」,是中华花艺正统插花的典型。
03、五代的花器与插花艺术:
五代对于花器技术之改良有其独特的贡献。那就是「占景盘」的发明,《清异录》描述说:「郭江州有巧思,多创物,见遗占景盘,铜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许,底上出细筒殆数十,每用时,满添清水,择繁花插筒中,可留十余日不衰。」这种花盘的特点是:铜铸,盆呈花唇平底,美观稳当。细筒甚多,其作用今剑山近似,花枝可插置其中,不致倒塌。繁花几枝一束,分开插置,可延长花命。花枝分束插置,高低各循需要,可以增加插花者艺术发挥的潜在力。
五代对于花器技术之改良有其独特的贡献。那就是「占景盘」的发明,《清异录》描述说:「郭江州有巧思,多创物,见遗占景盘,铜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许,底上出细筒殆数十,每用时,满添清水,择繁花插筒中,可留十余日不衰。」这种花盘的特点是:铜铸,盆呈花唇平底,美观稳当。细筒甚多,其作用今剑山近似,花枝可插置其中,不致倒塌。繁花几枝一束,分开插置,可延长花命。花枝分束插置,高低各循需要,可以增加插花者艺术发挥的潜在力。
这是中华插花艺术「花器」很重要的一个发明。此外,《清异录》更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的记载,就是以竹筒为花器插花的起缘。
04、宋代的花器与插花艺术:
隋唐时订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为百花庆生,「花朝节」到了北宋曾改为「扑蝶节」,后又改为「壶碟会」。此「壶碟会」间接鼓动铜瓷花器鉴赏的风气,对插花艺术「花器」的应用有相当大的贡献。诗人陆游岁暮书怀:「床头酒瓮寒难熟,瓶里梅花夜更香。」陆游用的花器是瓶,瓶中插梅花。杨万里有诗云:「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杨万里插花的花器是用银的「胆瓶」,瓶中插梅花。墨庄漫录记录洛阳一带说:「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洛阳太守用的花器是「竹筒」,插各种花卉,而且竹筒是以挂花的形式做装饰。
隋唐时订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为百花庆生,「花朝节」到了北宋曾改为「扑蝶节」,后又改为「壶碟会」。此「壶碟会」间接鼓动铜瓷花器鉴赏的风气,对插花艺术「花器」的应用有相当大的贡献。诗人陆游岁暮书怀:「床头酒瓮寒难熟,瓶里梅花夜更香。」陆游用的花器是瓶,瓶中插梅花。杨万里有诗云:「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杨万里插花的花器是用银的「胆瓶」,瓶中插梅花。墨庄漫录记录洛阳一带说:「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洛阳太守用的花器是「竹筒」,插各种花卉,而且竹筒是以挂花的形式做装饰。
宫内所有的贵重的花器如碾玉瓶、水晶瓶、铜壶、大食玻璃瓶、名贵官窑瓷器等古董,一到花期,则全部提出,安排在各殿堂花展之用。所插的花材也选用最名贵的姚魏、御衣等牡丹花之类,梁栋窗户则以分插以「湘筒」、「花觚」等珍贵花器贮插叠体等各类花式,非常壮观。
北方的金也受中原影响,当时
的大文豪元好问也是一位花学家,常常插花,曾赋有瓶中杂花七首,如:「古铜瓶子满芳枝,裁剪春风入小诗……」的诗句,他用「古铜瓶」为花器插满了香花,应是素雅的文人式插花。
宋代插花注重比例,理念花若所插为「枝花」,则花与瓶之比例均为瓶的口径加瓶高总长的一点六倍左右。瓶口清虚,不使枝叶遮掩花瓶。宋代插「草花」时,如水仙插花花枝最长约等于瓶的口径加瓶高之总长,枝叶之长短、大小、方向、形态、气势,均不重覆。
当时瓶有高至二三尺,依比例插饰,则全高有至五六尺,很是壮观,如此高大的瓶花为免其颠仆,瓶底往往备有小孔,以便以皮带穿绑于花架或花桌上。此外,另有仿五代占景盘,一件小花器就有至三十一孔者。宋代器物学鼎盛,花器均使用古铜或上好的瓷器。
05、明代的花器与插花艺术:
堂花:厅堂大瓶插花,花器壮丽,常用附耳之铜瓷重器为主。采用之花材多不过二三种,全高在五尺左右者。假如花器肚大下实,花材出瓶口约1.3或1.4倍至1.6倍之间。
室花:即书斋之小瓶插花,花器多无耳之小瓷器,花材择枝瘦巧清灵,花色少,重枝叶,枝梗常以麻丝将根下缚定、「凑簇像生」,而忌「彼此各向」,有如当时的「S」型构成。「S」型有人称之为「如意形」是明代最盛行的构图形式,插花深受影响。
06、清代的花器与插花艺术:
清初堂花稍承明代的风格,花材有多至三、四种的,且常使用蔬果为素材,崇尚多花正如沉三白所说的:「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或多瓶插花摆饰。嘉庆以后,所流行的一瓶花材仅一、二种,花头也少;虽然如此,但瓶数与其他家具配饰却相对增加,一次插至六七瓶者是常事。至于斋花,花材更少,以一瓶一花为原则,多则两种。花枝萧疏,有清逸之气,花器以瓶为主,置于八宝架或漆木几,数瓶成组,高低摆置,颇为美观。
清初堂花稍承明代的风格,花材有多至三、四种的,且常使用蔬果为素材,崇尚多花正如沉三白所说的:「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或多瓶插花摆饰。嘉庆以后,所流行的一瓶花材仅一、二种,花头也少;虽然如此,但瓶数与其他家具配饰却相对增加,一次插至六七瓶者是常事。至于斋花,花材更少,以一瓶一花为原则,多则两种。花枝萧疏,有清逸之气,花器以瓶为主,置于八宝架或漆木几,数瓶成组,高低摆置,颇为美观。
三、现代花器与插花艺术
延续历代花艺与花器应用,现代中华花艺在传统中迭有新创。由于经济及生活品质的提升,花艺的研究、学习人口大增,大家均不以「古典」式的插花为满足,不管是写实或写景、心象、理念、纯艺术的造型插花,都会与现代美学理念相接合,至于素材的选择,不只是选当地的素材,也应用国外甚至科技材料、花材、非花材的应用与创作,让花艺家视野更为开阔、风格更为细致。
延续历代花艺与花器应用,现代中华花艺在传统中迭有新创。由于经济及生活品质的提升,花艺的研究、学习人口大增,大家均不以「古典」式的插花为满足,不管是写实或写景、心象、理念、纯艺术的造型插花,都会与现代美学理念相接合,至于素材的选择,不只是选当地的素材,也应用国外甚至科技材料、花材、非花材的应用与创作,让花艺家视野更为开阔、风格更为细致。
以本会花艺讲义中的课程为例,前三年从讲座、初级、中级、高级课程,将花型作扎实的学习;有洛书比例的哲理、有象天、象地转盘,仿天道地道的道理;有成型、造型的要素学习,到研究班更有写景花七景的表现、色彩机能的应用与表现、心象的表现、应用花艺、现代十全的插作,造型原理的练习。到了高级研究班花型的变化更灵活,高踞体、高兀体、踞兀体的山景、海景、心象、幻象创作。花艺与艺术造型的创作…。七年的课程,二百多种花型与艺术、发展理论的创作理念相结合,因此中华花艺的内涵是丰富而多元的,并配合丰沛的思想与热情,作品更趋于灵动、明丽、丰富而细腻。(黄永川,2007)
至于花器的使用,由于陶艺家、玻璃创作家在创作方面,积极而又蓬勃发展,且与花艺老师互动良好,因此在创新方面,陶制花器、玻璃花器用得很多。加上传统、仿古的瓷器、铜器、竹器、石器兼使用各种应用花器;如宝特瓶的报纸、包扎器、铝箔纸、折器等。在台湾的花艺家,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值得大家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