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之----秦汉的服饰(二)

标签:
中国服饰服装文化杂谈 |
分类: 东方雅韵 |
http://s15/middle/442cf7e5g998a200a25ae&690
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中国民族服饰,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流传至今的很多,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和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中国城市人的服装已不再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而在广阔的农村,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姿多彩的服饰仍以鲜活的形象装点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美丽的山水共同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景观。
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秦。秦朝崇尚武力,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并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这成为记录秦朝服饰文化最为重要的形象资料。公元前206年汉朝建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服饰文化随着国力的增强而逐渐丰富。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汉朝依据儒家学说建立起了等级分明的服饰制度,朴质生动的汉代服饰为后世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s10/middle/442cf7e5g75c103e931c9&690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2号俑坑出土的蹲跪俑
秦将领铠甲:
将领铠甲以整片皮革或织绵材料制成,上面再嵌上金属或犀牛皮、野牛皮甲片,四周一般留有较宽的边缘。所嵌甲片分为固定甲片和活动甲片两种。固定甲片主要用于胸前和背后;活动甲片则多用于双肩、腰腹和领口等活动较大的部位,高级将领的铠甲除制作精细以外,还绘有美观的纹样。
http://s2/middle/442cf7e5g998a273dbc91&690
http://s2/middle/442cf7e5g998a274c6661&690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1号坑出土的将军俑
http://s7/middle/442cf7e5g998a276f4086&690
秦代将官铠甲图(根据陕西临潼出土秦兵俑复原绘制)
秦士兵铠甲:
士兵的铠甲是由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甲片编缀而成的,铠甲里面要衬以战袍,防止擦伤身体。铠甲的样式根据兵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步兵的铠甲衣身较长,骑兵的铠甲衣身较短,而御手的甲衣则在结构上更加复杂。士兵的铠甲属于贯头型,穿的时候从上套下,再用带钩扣住固定。
http://s13/middle/442cf7e5g998a27bbb80c&690
http://s10/middle/442cf7e5g998a27c3e729&690
秦始皇陵1号坑出土的下级军吏俑
http://s16/middle/442cf7e5g998a28036b4f&690
穿铠甲的秦代将士(陕西临潼出土陶俑)
汉曲裾袍:
先秦时期的深衣,发展到汉代,成为曲裾袍。曲裾袍是汉代男女都穿的一种流行服装。它的特点是采用较低的交领,穿的时候要故意露出里面所穿衣服的几层不同的领子,时称“三重衣”;此外,衣服的襟裾边饰秀丽,随曲裾盘旋缠裹在身上,成为一种流动的装饰;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http://s7/middle/442cf7e5g998a282553a6&690
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土彩绘陶俑)
汉直裾袍:
在汉代,无裆的裤子逐渐被有裆的裤子取代以后,曲裤裾那用来遮挡无裆裤的长长的衣襟,就显得多余了。于是,形式更为简洁的直裾袍开始替代曲裾袍,成为新的时代流行。
http://s1/middle/442cf7e5g998a3e01c6f0&690
西汉彩绘陶仪卫俑,穿右衽交领袍(深衣),(1986年江苏徐州西汉墓出土)
http://s14/middle/442cf7e5g998a3e15828d&690
江苏省徐州市出土西汉彩绘陶仪卫俑,穿交领右衽袍(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藏)
http://s13/middle/442cf7e5g998a3e1efe5c&690
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土汉代彩绘陶俑)
http://s7/middle/442cf7e5gdff666e1b396&690
汉巾帻冠帽:
巾是包头布,在汉代也是表示男子成年的标志;帻是加了帽圈的巾;冠是区分身份等级的基本标志之一;帽则更强调保暖御寒的功能。汉代的男子到了20岁,有身份的人戴冠,没有身份的人裹巾子。据说汉代冠的种类有16种之多。
http://s2/middle/442cf7e5g998a3e6bb601&690
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著衣木俑)
http://s4/middle/442cf7e5g998a3e78e513&690
戴冕冠的官吏(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http://s6/middle/442cf7e5g998a3e8bedd5&690
汉代的武冠(四种成都出土汉代画像砖拓片)
http://s13/middle/442cf7e5g998a3ea7289c&690
戴进贤冠的文吏(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http://s16/middle/442cf7e5g998a3ec9117f&690
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木俑)
单
裙:
秦汉的女子所穿的单裙,是一种缠裹型的裙子,也是中国古代女裙的基本造型。单裙是用四片宽一幅的绢缝制起来的,这四片绢都是上窄下宽,居中的两片稍窄,两侧的两片稍宽。在裙身的上部加缝裙腰,将裙腰两端延长成裙带,也可以在着衣时另配裙带。
堕马髻:
汉代的发髻有很多种形式,有挽在头顶的,有分向两边的,也有抛到脑后的。梳理发髻的时候,通常是从头顶正中分头路,然后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堕马髻是一种稍带倾斜的发髻,似刚从马上摔下,似堕非堕,与愁眉、啼妆、折腰步相配,据说可以增添女子的妩媚。
http://s1/middle/442cf7e5g998a3ed503a0&690
梳倭堕髻的妇女
http://s2/middle/442cf7e5g998a3de43681&690
梳椎髻的滇族妇女(云南晋宁石寨山甲区一号墓出土青铜储贝器盖饰人物)
http://s5/middle/442cf7e5g998a59d066a4&690
梳椎髻的滇族妇女(云南晋宁石寨山二十号墓出土铜俑)
http://s13/middle/442cf7e5g998a59f1486c&690
梳髻、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
汉代佩绶:
“绶”是官印上的绦带,所以又称“印绶”。印绶是汉朝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由朝廷统一发放。所以印绶无论在尺寸、颜色和织法上,都有显著的区别,使人在识别佩绶者身份时非常便利。官员平常在外,必须把官印装在腰间的口袋里,将绶带垂在外边,并将它打成回环。
http://s12/middle/442cf7e5g998a5a0c7b0b&690
1983年广州西汉早期出土青玉兽衔璧(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http://s14/middle/442cf7e5g75c109055f2d&690
佩绶官吏(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汉代铠甲:
汉代的时候,铁甲开始普及,颜色以黑为主。当时的甲衣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鱼鳞状的小型甲片编组而成的,在腰腹和肩臂等处多使用扎甲形式,强调运动机能;另一种则是以长方形的、稍大一些的甲片为主,在肩部将前后的两片甲衣用绳带系连,有的还配戴保护肩膀的披膊。
http://s14/middle/442cf7e5g998a6f6de0ad&690
汉代将官铠甲图(根据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
http://s13/middle/442cf7e5g998a5a6ee8bc&690
汉代兵士铠甲图(根据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
汉代纹样:
汉代的服饰纹样题材多变,充满浓郁的神话色彩。纹样多以流动起伏的波弧线构成骨骼,强调动势和力量;动物、云气、山岳等主题分布其中,朴质生动;各种吉祥语铭文,如“万寿如意”、“长乐明光”等加饰在纹样空隙之处,寄托着人们长生不老、子孙众多等希望。
http://s10/middle/442cf7e5g998a5ac10289&690
新疆楼兰出土东汉“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极”锦摹绘图(原件被斯坦因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