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奇观形成

标签:
喀斯特地貌地质奇观形成旅游 |
分类: 东方雅韵 |
http://s13/middle/442cf7e5g9874ab447bbc&690
近来对地质甚是感兴趣……^.^今年七月底去昆明石林游玩,一路行来,观赏着一处处奇趣的山峰、山石,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石林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从地质学的概念开始讲起了。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我们还得先从“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一词说起,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我国喀斯特地貌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宋代以后不但记述喀斯特现象,并进行成因的探讨。如宋代在《梦溪笔谈》中指出了石钟乳的成因。明末考察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喀斯特,仅在桂、黔、滇三省便探查了 270多个洞穴,成为世界上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先驱,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比欧洲最早的喀斯特著作早200年。
二、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按发育可分为:石柱、落水洞、溶洞、坍陷漏斗、坡立谷、石林。
2、按出露条件分: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干旱区喀斯。
4、按岩性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三、地表的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是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
天坑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5、峰丛、峰林、孤峰和天生桥:
峰丛: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
峰林: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是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http://s13/middle/442cf7e5g987549f9773c&690
四、地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浮戏山雪花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1、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石锅: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2、堆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和石花)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石花:钟乳水的花状凝结物形成许多奇特的形状,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等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