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班主任专业发展成长经历教育 |
分类: 成长在线 |
像野花一样自由生长
——一个农村班主任的成长经历
1991年7月,我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经在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上有过一些探索与成绩,但是一直都没有形成文字,也从来不曾发表过什么文章,只知道努力做事,为提高学生能力,真心爱学生而已。虽带实验班十年,师生所给的评价也很高。但现在回过头来自我评价,我只能算一个利用小聪明在做事的人、一个好人、一个没有失掉爱心与良心的老师而已。
我曾经为教书劳与酬的严重不公而出去打过半年工,也曾经因为不想教书而自愿去村小支教两年(实际上是去混,拿安稳工资),并为爱人经营生意。但我说实话,几经折腾后,我觉得我还是做教师好。因为只有学校简约的生活适应我,我喜欢与学生在一起。
2003年:悲悲戚戚,茫然不解成长的烦恼
当坐在出租屋里,以板凳为桌,开始一边阅读教育杂志过刊,一边做着摘抄的时候,当全镇仅有的全日制中文专业的我不能教语文的时候,当居无定所,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饱受白眼的时候,说“悲悲戚戚”,一点不为过。不知怎的,这样的感觉只在我的脑海出现过一瞬间,而迅速地被一种激情占据:我不能让人看不起,我不能被这个时代抛弃。这段时间,前十年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成了我最美好最温馨的港湾,我躲在那里回味、享受……
那些在记忆中永远鲜活的面孔和那些永不磨灭的情节,历历在目。每到夜深人静,我一个人趴在床上书写,回忆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心中感概万千,激动异常。在白天,我就一遍遍修改,然后誊正在文稿纸上。没有想着去投稿,只想练笔,以此开始我的教科研之旅。那时,在我的思想里写教育类文章就是科研。写得不多,一个月两篇吧,但这都是我的心血,也是我当时的希望。
生活条件的清苦,我不在乎。前路漫漫,我该走向何方?朦胧的意识里,身边优秀教师的出路,就是我当时最好的榜样。好好写文章,认真钻研课堂,多获些奖发几篇文章,把自己的资本弄足,然后去南方教书。于是,我按照南方招聘教师的条件一条条去充实自己。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我义无反顾地上路了。因为我历经南下打工和商海沉浮,是第二次回到教育战线了。我别无选择。
那一年我三十三岁。
2004年:寻寻觅觅,憬然有悟成长的方向
《教师博览》让我知道了朱永新教授,也让我知道了“新教育文库”,并走进了“教育在线”。说实话,最令我来劲的是在线人的成长与在线营造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很多家杂志的网上采稿。因为我当时的“教科研”观念就是写作与发表论文,一个错误的念头竟然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短的一周,我学会了打字、上网、发帖……
真真走进网络,我有时间坐下来看帖、回贴了。我发现了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教育的天空何其广阔。教育在线,虽然也是一个虚无的世界,但是这里充满了真诚与友爱,善良与和平,美好与憧憬,只要你象做人一样在教育在线行走,相信你会发现在线的确是我们普通教师的家!
每次读朋友们的帖子,总能感觉到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常为自己的不足感到不安。再说因为读贴、回帖占据了过多的业余时间,所以合理安排时间与充电学习就成了在线人的首要任务。
朱永新教授送给张向阳老师的“读书、上网、写作”六个字,我常常记在心间。还有朱教授说过“要想写的精彩,就必须活的精彩!”在生活中,我开始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在工作中,我尝试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闲暇片刻,我对生活与工作进行反思;工作之余,我规定了自己上网的时间,同时也规定了读书的时间与写作的时间。这样严格按照朱教授的六字方针办事,我相信没错!
从那一年开始,我摒弃了一些恶习,潜心教育教学,坚持业余自学,提高业务素质,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生活质量,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亲手撰写的一百多篇随笔让我的世界为之充实,一大批书籍让我的精神为之振奋,时时刻刻地反思让我的人格为之升华。我已经完全不是以前的那个我了!
2005年:真真切切,怡然处之成长的历练
深入网络后,我了解了新教育试验的起源、教育在线的创办等内幕,对他们顿生敬佩之情。紧跟着朱永新教授、李镇西老师以及他们带领的新教育团队,我开始走上了新教育之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坐电脑前,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回顾与反思,天天坚持!说实话,有文字可写真的很幸福!因为只有活的精彩,才能写的精彩!我觉得自己很充实,不能为发表而写!一旦我沉下心来,我觉得教育原来如此的有趣!
那届的学生与我一起玩耍、唱歌、摔扑克、打篮球;有事没事,他们总喜欢跑到我家来;很多学生以与我在一起为乐,他们认为我是他们最好的朋友。那次我去市区参加考试三天,学生欢迎我回来的那份激动依然在我心中澎湃;还有,从成都回来后,他们向我倾诉我不在家时他们的孤独与思念,“老师,我们好想你!”至今,这份感动依然在我心底默默流淌。
说实话,我得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与青春同行永远年青,是他们让我时刻反思不断提升,是他们让我感受真诚体验感动,是他们让我充实自己不断前行……
这一年,我虽然没有做班主任,但是我没有一刻停止对学生思想工作的关注。只要看到他们有不良的言行,我总是想尽办法,让他们感受到细节与成败的关系,给他们一些应有的建议,帮他们改正。我利用给学生朗诵美文的时候,我选择了《鲁滨逊漂流记》、《教你一生好习惯》、《爱的教育》、《世界上最感人的美文》等书籍,给他们全文朗诵,教他们独立自主、养成好习惯、学会感动等。我开始“师生共写随笔”的试验。我的教育随笔主要围绕与学生的交往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来写。其中,学生成长个案主要是为全班乃至全校最差的一个女生写成长记录日记,最终成文七万多字,但她还是退学了!
一个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静静地将教育融进自己的生活,默默地享受教育带来的愉悦。同时也愉快地让自己走进学生,倾听花开的声音,感受青春的脉动。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青春的,我是阳光的,我是幸福的!
2006年:是是非非,坦然面对成长的阵痛
文章发表越来越多,在网上名气也越来越大,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与自我的膨胀之中。当与王晓春老师就我的几篇文章进行了几个回合大量的交流后,我才豁然开朗!王老师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故事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质疑,给我很大的启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交流,让我学到了科学的态度与专业的精神。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故事的背后会有如此多的问题。同时,一个案例也不是我们写好了,甚至发表了就成功了,完事了。我们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案例成为我们日后工作的借鉴与指南。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遭遇到了或褒或贬的声音。教师工作是艰辛的,生活压力是巨大的,而老师们能够在工作之余,在茶余饭后,或公开、或三五成群地谈到我,“肖盛怀班级这次考试成绩如何?”、“肖盛怀文章真写的不错!”、“肖盛怀只会进行教学研究,不会教书!”等等,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的关注,让我感到庆幸。为什么呢?当他们心悦诚服地褒奖我时,当他们轻轻地安慰我的时候,当他们狠狠揣我一脚的时候,我庆幸我是活的!因为谁会对一头死狗感兴趣呢?是他们让我学会了冷静地反思,不屈地忍耐,真诚地待人,正直地生活,谢谢他们!真心地谢谢他们!
2007年:兢兢业业,昂然直入成长的蜕变
你写了这么多文字,是在制造垃圾吗?你有你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吗?究竟有没有一两篇代表作?…… “不汲汲于一时一事的所得,而致力于一生的成长;不汲汲于早日名扬天下,而致力于自身切实发展;不汲汲于眼前的名利,而致力于自身生命的厚重;不汲汲于发表一两篇文章,而致力于撰写万古长青的教育诗;不汲汲于眼前的火爆,而致力于自身教育生命的深沉;不汲汲于他人的重视青睐,而致力于自身灵魂深处的修炼;不畏惧寂寞,不畏惧挫折,不迷信导师,不依赖导师,主动发展,自觉发展,持之以恒发展,让我们充实、充实,更充实;沉静,沉静,更沉静;提高,提高,更快提高!”是张万祥老师让我找到了方向。
写作、阅读、上网等让我有了实质性的转变,也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成绩,时常会冷静地拷问自己,我究竟有多大的能耐?我做了多少实质性的研究?我有哪些文字是有价值的?我的专业道路该如何走下去?……
沉下心来,我总是觉得自己根基不太牢固,文化底蕴不够深厚,于是我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首先,我整理了自己近100万字的文稿,除教育日记外。其次,我利用参加市省班主任培训的机会,系统地学习了班主任工作思路与理论,同时也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梳理,集中做了几个主题。后来有两个主题在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中全市巡回讲座。最后,我也回顾了自己的阅读史,按照教育在线“网师”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自己专业阅读的症结。
在整理自己的文稿、回顾自己教育教学的同时,我反思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感觉到自己像暴发户一样突然膨胀,很需要冷静,更需要伏地前行,于是我去了些浮躁,不再追求文章的发表,而是平和地做些实质性的研究,多读书充实自己。
2008年:平平淡淡,悠然自得成长的真谛
享受学生,与青春同行;享受课堂,与科研同行;享受网络,与大师同行;享受生活,与幸福同行!默默无闻,教育教学成了我的兴趣,不需要谁来要求我,不需要谁来表彰我,更不需要谁来奖励我。既然选择了教育,就应该选择清贫,就应该享受奉献。我常对身边的人说,我既不想做什么领导,也不想要什么先进,我只想安心教我的书。或许是受李镇西老师的影响吧,我觉得领导、先进是暂时的,而教师却是永远的。
感谢干国祥,是他的《寻找并担当你的天命》让我醍醐灌顶。记得从看第一句起,我就不由自主地轻声朗诵,我被深深感动了。
把一个班带好,这是使命,但还不是天命。促使你把班级带好,带到卓越的那个“因素”,才是你的天命。它会贯穿于你生命的所有地方,所有时间,它是生命终极的回答,也是人生第一问题。
——摘自干国祥《寻找并担当你的天命》
我现在正努力地把自己的班级带好,我也在朝着“卓越”的方向奋进,我也早就把教育作为我的天命了,但我总觉得自己还不如干国祥、魏志渊等人痴迷。为什么孔子的自性,能达到那样的境界而俗人不行?干国祥说,因为一愿不灭,一念不熄。 “愿”即是种子,而岁月中的“信”,即是念念不息。
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围着班级与学生忙碌,有时想想,真的为了什么啊。应该说在农村我是“功德圆满”了。中高到手了,工资也起来了,省先进也拿到了,还有什么追求?也许有人说我傻,但我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为什么呢?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陀螺在不知疲倦地旋转,老有累的感觉!
干国祥让我找到答案了,因为我还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他让我知道了我目前的处境。我虽然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天命,但还没有真正地去担当我的天命,更没有敬奉这个天命,所以我难以达到生命的至高的境界。所以我才时常感觉疲倦并时而有些抱怨!
我们的使命,若只体现于班级。那么放学了,使命便暂时消失;放假了,使命就暂时中断;毕业了,使命就告一段落。我要说,这还不够。
只有将最终的天命认识清楚,并在自己的全部生命中体现这个天命,敬奉这个天命,才能让生命达到至高的境界。
——摘自干国祥《寻找并担当你的天命》
既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命,那么就勇敢地担当起来吧,用饱满的激情去敬奉“教育”这个天命,因为它可以让我达到生命的至高的境界,因为它可以让我尽情地享受来自学生来自教育的幸福!
冰心老人在92岁的时候接受孙云晓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老人有句话说得很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难道不也与孩子的成长类似吗?我认为教师也应该像野花一样自由生长。
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我感到只有像野花一样的自然生长,才能有十足的长进!因为野花没有园丁的精心呵护,也就没有了那份不该有的傲气;因为没有人为因素的介入,也就没有了那与人追逐名利的俗气。在大自然中,有的只是拼命地吸取日月之精华,储蓄天地之灵气,为我所用。虽然也会遇到日晒雨淋、飞沙走石等恶劣的自然天气,但是,也只有在与之搏斗的过程中,才学会了坚强,才学会了面对一切的困难与折磨,才能真正独挡一面。是啊,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不也是这样的吗?
看准一个目标:我要发展!于是,我以百倍的信心去奋斗,从来不考虑学校以及上级领导是否要求,更不考虑我这样做是否值得;从来不考虑身边的人如何看我,更不考虑我特例独行是否合群;从来不考虑哪些该不该做,从不考虑做后有没有回报;从不考虑自己要做一个如何如何伟大的人,更不考虑我会不会成功;……反正,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永远记住,我的导师张万祥先生在我们班主任专业培训班开班时的发言:不汲汲于一时的名利,不汲汲于一时的得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每天都开心快乐,也让身边的人都开心快乐!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才是自由的,洒脱的。值得庆幸的是,有这样一个理想的平台,给了我自由的空间。那就是网络——教育在线。在这里,有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教授,有钱梦龙、李镇西、卢志文等大家,有韩军、窦桂梅、徐斌等名师,有王晓春、张万祥、干国祥等专家,有李炳婷、毛卫东、薛农基等编辑,还有很多的一线名师、名班主任以及一大批有梦想的教师……在网络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誓死捍卫自己的观点。这里有的只是真理、科学。只要你付出,你就会有收获。
在现实中,我努力实践,把这些日常的教育教学记录下来,发到论坛上,与大家一起分享、研讨,也对我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不断纠正完善自我。在这个民主自由和谐的“大家庭”里我逐渐成长起来。
其实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有今天,我会成为这样一个教育的追梦人!应该说,我一直都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与世事的沧桑,在经历了众多的波折与磨难后,我能重新站立起来,对我和我身边的人来说,都可以算一个奇迹!
最近这几年,我申请带普通班、两次自愿到村小去支教、考教育硕士(现在已录取在读)、坚持新浪写博、网上义务为一线班主任指导与答疑等,一切皆发自内心。不求名,不求利,我只想真实的活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像野花一样自由生长。
(本文发表在2012年4月《中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