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师生共写随笔班主任工作语文实践教育 |
分类: 老班心得 |
师生共写随笔——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提纲版)
我与“师生共写随笔”
几百年前,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也要找一个支点。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把“师生共写随笔”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支点”之一,这是该实验极具个性化的主张之一。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促进超越自我。有人把写日记称之为“道德长跑”,其实不仅如此。朱永新教授的“成功保险公司”吸引了一大批教育的理想主义者践行,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并且是受益者!
当然,“写”只是一种形式,以“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为什么要师生共写呢?学生也需要记录成长的履历,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学生要在日记的写作中培养作文的兴趣,掌握做人的道理。很多人都把写随笔认为是语文学科的事,其实我们错了!昆山玉峰试验学校(新教育试验的第一所试验学校)校长周建华说,实验初期,学生的随笔带有明显的作文倾向,实验教师是以作文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随笔,而没有将之视为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实验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地引导学生把随笔与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并提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利用师生共写随笔引领儿童走向心灵的自主与成熟。
我是2004年3月开始接触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加入进去的试验个人。在此之前,我几乎从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三年来,我坚持撰写各类教育随笔近100万字,其中发表、获奖近10万字。在去年北京第六届新教育试验研讨会上被评为“新教育试验全国先进个人”。
新教育试验认为,没有教师的成功,就没有学生的成功,也就没有学校的成功,更没有教育的成功。我自己在随笔的创作中体会到了好处,今天也把它推荐给在座的班主任老师们!希望大家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校的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师生共写随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实践与感悟,与大家共享!
批阅——与青春同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的研究者。既然是研究者,那我们就必须了解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情况。
现在很多班主任在班级里发展几个心腹学生,靠他们的小报告来统治全班。这样的固然可以求得一时的安宁,但给学生、给自己留下的后遗症却是难以想象的。我觉得阅读学生的随笔是很好的全面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
成功时,他们在日记里挥洒内心的喜悦;失败时,他们在日记中倾述失落的情绪;寂寞时,他们在日记中敞开胸怀;感动时,他们在日记中独自一人细细品味那心底萦绕的甜蜜与忧伤。日记成了孩子们每天的忠实朋友,他们从校园生活的趣事,一直写到心灵深处的烦恼,任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任由笔下“一泻千里”。每天阅读他们的日记成了我生活中的乐事,随孩子们的喜而喜,随孩子们的悲而悲。感受着他们心灵的涌动,也甘做他们的益友。烦恼时听他们倾述,指引方向。成功时为他们喝彩,提出目标。看着“老师,我想对你说”这几个熟悉的字眼,感受到的是可贵的信任与尊重。
每看完一篇随笔(日记),我就在他们的文章后面简单地写几句,有话长,无话短,如有特殊情况,就面谈或者写信。
下面是我给学生的随笔批阅后的一些简单的文字:(略)
日记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需要,我们为生活而作,它犹如一架天堑大桥,把我们大家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把一个班集体带好,并且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也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知道他们每天都在想什么,在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难题。随笔让我对整个班集体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样就不会产生盲目的发号使令,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对他们了解的非常深,才能对“症”下药,切好每个学生的脉;才能因材施教,做到百战百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今年开春时,我在近两周的随笔中,发现很多孩子写到了班级里的打架事件。有想打但没有打成的,有打了被班干部制止了的,也有自己住手了的,我觉得很奇怪,我们班纪律是全校最好的,竟然会这样?正思考着,突然看到了班长童年的随笔。他说,自己最近在班级的行为规范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但总有一种很烦躁的情绪,很想大吼一声,也很想动手打人。他为此很苦恼。哦,我终于明白了:春天来了!地气开始回升,人也开始躁热,情绪也随之波动反复。于是我马上组织了主题班会,告诉学生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告诉他们目前的行为、情绪都很正常,并且告诉他们排遣的方法。如教他们周末最好约三五好友到田间地头去参加劳动,或者到大堤上去走走,放放风筝,踏踏青等,听听音乐,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等,心情会好起来的。后来好多学生都自发地走到户外去,特别是黄善、周旭、周喻等7名学生自发的组织了一个小型的野炊,也都在日记中反映了出来。于是我为他们专门组织了一个主题班会“春天的故事”。几个小家伙被请到“嘉宾”席谈他们的经历与感受,对学生有很大的触动!
还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在随笔中说我从来都不去女生寝室。并说我偏心,天天去男生寝室!因为我们班上学期只有5个女生住在学校,并且也都很听话,不用操心的,再说,我觉得我一个男老师,不大好!我在他的随笔后写了:“我怕不方便!”在第二周,她的随笔中,你们猜我的学生写了什么样的回话?“老师不是经常告诉我们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吗?”她还在随笔中表示,如果我不去,她将一直写下去,一直写到去。我笑了!为孩子的天真,也为孩子的真诚!
当天,我去了,女生们都热烈地鼓掌,夹道欢迎!其实,只有8个!虽然没有说些什么,只是问这问那的,但谈笑风生。我们在一起是愉快的!
后来这个女生又在随笔中写到,我的第一次进女生寝室。说外班的学生等我走后说“你们班老师真好!”我们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老师就是好!”说实话,看到孩子们的开心,我在深深自责的同时,苦笑着写下了这样一句:我真的有这么好吗?后来看到,学生回复:老师本来就很好!
这样的一系列的交流,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就这样,我天天都去看看他们,她们也更加主动地接近我,频繁地找我谈心。师生关系空前的美好!
还有《成长的烦恼》专题随笔后,学生与我的交流,我就不多说了!
指导——向崇高迈进
我们乡镇初中的学生写作是很差的,于是指导就很关键了。朱永新教授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让我们在记录生命成长过程的同时,也谱写教育动人的诗篇。
下面是我指导并与学生共写随笔的一个故事:《难忘中秋》
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生活,我觉得这很重要!在2005届学生中考备考时,很多学生说,不会抓细节,更不会写。我说,那我来写!于是,我把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瞬间连续写了七个,教他们只有火得精彩,才会写得精彩!《精美的瞬间》
交流——让品位提升
化“代沟”为“代桥”。很多班主任与孩子说话,一开口就说很长时间,非得把孩子说哭了不可。你没有A错,难道还没有B错吗?没有B错,难道没有C错吗?总要给孩子找出个错来。孩子跟班主任说话是没有用的,后来好多孩子干脆就不说了。
对话对话,沟通沟通,只要孩子不说话,班主任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班主任最好能想想办法尽量少说,让孩子多说,听孩子诉说。
心理教育家研究发现,十岁以前的孩子崇拜师长,但是到了十岁到二十岁进入一个心理上对父母、教师轻视的年龄,瞧不起师长,他们崇拜电视明星、歌星,这个时候,我们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呢?当孩子不愿意与我们谈话的时候,当我们的说服教育没有效果的时候,你实在是特别想跟孩子说,孩子又不愿意,那怎么办呢?给您支个招——写信!把心理的话写下来,交给他。但是您千万别问他看了没有或者看后怎么想。孩子肯定会看,但是看了之后很可能什么也不说,您如果又有什么要说,可以继续写第二封,第三封。
孩子有可能在某天对您说,老师,您的信对我帮助很大,感谢您!这就足够了!
班主任不要老不停地说,要注意听孩子说。一个人说话,不是沟通,是说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给新同学的一封信以及学生回信》、《生日快乐,我的朋友》、《生日快乐,我的朋友》等)
坚持——给精神归宿
坚持写随笔,就是日记了!
把写随笔形成一种习惯,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你会觉得自己在改变,精神在提升。漂泊的灵魂有了一个归宿,也就是说,有了一个精神的后花园。
这里,我只想给大家讲我们的班级日记。班级日记人人都写,每天负责写的同学在晚自习前找我,与我谈一天的经历、心情、观察、感悟等,确定写什么。然后睡觉前写好,第二天交早上交草稿我,我简单的看看后,进行一些篇章结构的指导后誊正,即可。班级循环日记给每个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也给了我与每个学生谈心的机会,两全其美!
当随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都会改变。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几个学生身上也得到了验证。我的学生2005届的现在在广东打工,他告诉我,还在坚持写日记,我很感动!
下面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学生。首先给大家将这封信念完。
(《朋友,一路走好!》
我给这个学生写成长纪录5个月,最后她还是离开了,很多的原因,暂且不说!她在2005年3月开学时离开了,我对她的成长进行了很多的反思,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形成文字。我将这些文字全部送给了她。
回家后,她先是跟随姑妈到武汉学服装设计,以她那样的基础,如何能行?很快就回来了,去学了一年的电脑,后来在一个工厂上了班。06年开年后,她居然去教幼儿园了!
我知道这是受我的影响!说实话,我当时有些感到可怕!真的,她准备走南闯北的人,能因为我的影响而静心幼儿教育,听说还是那个学校最负责的老师!老师是一份清贫的工作,我不愿意她加入进来!因为她的性格真的不适应!但是,当她来看我时,服装、言谈举止都让我判若两人的时候,我才知道,教育如此的神奇!
她从接到我的那本成长纪录后,就开始写日记,只是没有给我看。记得,离开学校的时候,她对我说,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你!当时我对她说,我并不希望你如何,只是希望你能过正常人的生活罢了!
现在,她到仙桃去了,也是在幼儿园。不知道她的明天会如何,但是,她的惊人的转变,让我觉得随笔的作用不可思议!]
坚持,给精神一个归宿,灵魂就有了寄托。在这种情况下,随笔往往可以创造出和谐的境界!
成果——将精彩延续
在随笔的写作平时,我重展示,交流与互动。当积累到一定的量的时候,我喜欢把它集结成册!
三年来,我给学生编写了几本随笔专集,又叫成长档案吧!网上网下,反响很强烈!
第一本《情系初三》由李镇西老师做序;第二本《一起走过的日子》有赵登亮老师做序,其余的还有去年我编的《感动三班》、《难忘的2006》等都让我们的故事得以延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随笔故事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往届学生的经典的故事在现在学生中流行,当文章中的主人公出现在班级的时候,产生的轰动真的难以预料!记得在2006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将我的2000届毕业生请到班级上开学第一课,场面非常的热闹与感人!六个在校的大学生,有清华的、武大的、华科的,也有三峡大学的以及一些普通高校的,我们的主题是〈与你同行〉。将优秀的随笔流传,让精彩的教育故事与生活延续,何等的美好!
还有,我们的每一本随笔集子出来后,对外班以及下届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们循着学长们的足迹,感悟人生,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