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阅读史教育书籍教育 |
分类: 成长在线 |
谈到我的阅读史,真的很惭愧。因为在04年以前,我几乎没有怎么读书。
小学的时候,由于痴迷于英雄故事,于是对皮影戏以及村里的老人们讲的《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薛仁贵征西》、《三请樊梨花》等历史题材的东西非常的感兴趣。那时对皮影戏真的非常上心,全本的《天官赐福》我一个人完全可以将台词背出,并且把故事情节来一遍。当时还比较痴迷我们沔阳花鼓戏,什么《站花墙》、《鸡人血》、《五女拜寿》、《庵堂认母》、《李天宝吊孝》、《十三款》等剧情以及一些经典唱段都非常熟悉。
记得每年唱皮影戏,那些戏班都住我家,因为我家宽敞,还有就是我妈妈是村里有名的厨师,做饭就在我家。这样我就更有机会接近他们。自己还亲自画,并学着雕皮影,做好后,在帐子里放。当时一个很有名的师傅曾对我的父母说,要收我为徒弟。要是学了皮影戏,不知道我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想从小虽然没有怎么读书,或许正是这些花鼓戏与皮影戏的熏陶,使我在同龄人面前常引以为豪。【自评:虽然我幼小的时候,没有怎么读书,但我觉得这些戏曲的感染以及英雄人物的熏陶,对我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我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聊斋》、《西游记》两本书,我被里边的情节深深吸引,于是,我很认真地读了起来。记得,当时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我读一个故事,觉得特别的充实有趣。【自评:每天晚上读后,我就在这些离奇的故事中睡去。而第二天,我就给身边的同学以及小朋友们讲这些故事。那时,我初步的意思到,读书真好!知道了好多人家不知道的东西,并且我也因此很受小朋友们的青睐!】
在高中阶段,从教科书里,我知道中外很多的文学家,于是我开始省吃俭用地买书看。当时买的书有《少年维特的烦恼》、《神曲》、《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少年漂泊者》等,或许这就是我的文学启蒙吧(其中《神曲》只简单看了下,没有看完),后来在一场大火中,这些书全部被烧毁。【自评:父亲教民办,妈妈种了点田,我们兄弟姐妹三人读书,家里经济很拮据。但我每周都会节约三元五元,然后积攒起来去买书。其实,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要买这些书,也许是一种时尚吧。】当时,我看了很多关于青春期如何度过的书,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书,还有就是非常热衷当时的《辽宁青年》,小本的。在杂志上我看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更学到了很多社会知识。【自评:后来,高三都没有去过县城的我,一个人只身去荆州读书,连去报名都没有要父亲送去,并且很快的适应了外地的生活。我想这就是那时读的那些杂书所起的作用吧!】
上了师专,虽然读的是中文,除了教科书外,但我几乎没有看什么书。但每当寝室里的同学们,谈到一些什么书有趣时,就去图书馆借来渺茫的看看,如《蛇神》、《大出殡》等。【自评:如果再让我走进校园,我一定好好珍惜时间,我一定好好读点书!】
参加工作了,全身心地泡在班级与学生中,从来没有读书。
就这样,12年啊,我就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以及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凭着年轻人的那股热情与闯劲,我居然还很受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士的认可,也很受学校的重视。但我根本不想教书,我受不了劳与酬的严重失衡。【自评:如果那时我读到了朱永新、李镇西等人的书,我不会多次逃离的,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孩子们,并且在初三毕业后就多次走进课堂为我们那里的孩子们上课。】
当我一次又一次做了教育战线的逃兵,而又一次回来的时候,我接触到了“教育在线”、“新教育”,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别样的人生。读书也开始慢慢的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2004年3月26日,是我走进教育在线的日子。从这以后,我记住了朱永新教授送给张向阳的六个字“读书、写作、上网”,于是这就成了我生活的全部。由于没有什么书可读,于是就到处找书读。第一次在网上购买了《给教师的建议》、《新教育之梦》、《听名师讲课(语文卷)》、《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等,同时也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赠书《爱心与教育》、万玮的赠书《班主任兵法》等,那时也把自己家里可读的《36计现代释用》、《军事名家与三十六计》、《世界上最感人的美文》、《新课程改革与角色转换》、《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中国农民调查》、《孙子兵法智谋三百》等书清了出来,这一年共读书13本。【自评:其实,这一年主要是写作与上网,对读书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因为我这个时候主要是想发点文章,想尽快提升自己,然后好进城或者到沿海一带教书去。因此读书只是点缀。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很多可操作的东西,如培优转差、如何与学生相处等;万玮的很多做法对我们乡镇中学很有借鉴价值,同时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开始关注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并坚持教育随笔的撰写。】
我深深地知道,自己没有阅读的经历,于是,我除了跟着教育在线上的一些网友读书以外,也开始读了一些文学名著的“补火”。书籍的来源主要是网上购书,其次就是在一些书店购书,还有就是网友的赠书。2005年,我阅读的书目有:《教有所思》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走进心灵》李镇西、《心灵写诗》(一、二)李镇西、《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赫*斯宾塞、《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汤姆叔叔的小屋》比彻·斯托夫人、《鲁宾孙漂流记》笛福、《悲惨世界》雨果、《童年》高尔基、《八十天环游世界》儒勒·凡尔纳、《且行且思》张刘祥、《追寻教育的诗意》陈晓华、《麦田守望者》(美)塞林格、《读史有学问》(上、下)冷成金、《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上)海南出版社、《建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吴礼明、《触摸教育的风景》陈惠芳、《创造卓越的人生》刘墉、《文化苦旅》余秋雨等,共计24本。由于与李镇西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师以及班主任的身份比较接近,再者,我那时在做“镇西之家”的版主,于是李镇西老师的书成了我教育教学的首选读物。我深深感觉到,其实李镇西老师的很多想法与做法,我们或许都曾有过,就是我们没有坚持,没有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对于李老师的一些东西,我根据自己的环境与能力进行了取舍,对我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特别是李老师的班主任日记,对我的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自评: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补火”主要是教学的需要。再者李镇西老师是我认定的学习的榜样,我觉得他是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楷模,我与他有很多的相似,于是我读他的文章就由网络逐步走向纸质。】
随着对网络的熟悉,我的追求没有止步。2006年,我接触到了王晓春、张万祥等一些专业的指导教师,于是我的读书也逐渐的向比较“专业”(我认为的,哈哈)靠近。这一年,我读了《生命现象》史作怪、《冬去春又来》铁皮鼓、《语文教学》魏书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王晓春、《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张万祥万玮主编、《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中青专辑)》李镇西、《英美精彩课堂》杨桂青主编、《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蔡少军主编、《生活体验研究 ——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马克斯*范梅南、《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阿尔贝特*施韦泽、《预备青春期》、《德育资料库》张万祥主编、《激发学习动机》、《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张万祥主编、《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袁卫星、《破解班主任难题》张万祥主编、《繁星*春水》冰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法布尔、《卡耐基成功之道》苏杨编著等书,共计21本。这些书中,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告诉了我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他教会了我专业的精神;《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作者帕克*帕尔默教会了我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真实的教师;《语文教学》《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中青专辑)》魏书生、李镇西等教会了我一些必要的语文教学的技巧;《冬去春又来》铁皮鼓教会了我真实地面对自己,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生活体验研究 ——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马克斯*范梅南的书有些难度,我只粗略的看了下,有些难懂。【自评:这一年,我开始读一些比较专业的书籍,同时我也开始对我的教育教学开始有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反思与实践。】
2007年7月,我被市教育局聘请为全市中小学班主任主讲教师,参与了市、省两级的培训,于是围绕“班主任培训”我读了几本书。另,我开始比较关注童书,因为我们的孩子在童书这块基本上是缺失的,我想给他们补上。这一年,我读了《获取富有人生的93堂课》、《新生代杰出语文教师风采录》、《风雨读书声》王涵、《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王晓春、《圣经》、《泰戈尔》泰戈尔、《看哪这人》尼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孙云晓、《迈向个性的华德福教育》黄晓星、《语文课》铁皮鼓、《学校是一段旅程》、《初中班主任专业成长》、《班主任理论与实务》田恒平主编、《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班主任工作新探》、《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一次梦想的远征》、《儿童的秘密》、《箫红小说名篇》、《夏洛的网》、《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人鸦》、《桥下一家人》、《一百条裙子》、《一千零一夜》、《老鼠阿贝漂流记》、《小王子》等,共计27本。班主任培训书籍的阅读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系统的认识,也让我的培训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高度。童书对我的精神了一个全方位的洗礼,纯洁了我的灵魂。而我的阅读也进入到了一个逐步自然的境地。【自评:为了班主任培训,我集中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并且与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联系起来,整理了三个培训主题。虽然当时很粗糙,但后来逐渐完善。这让我深深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读书的基础,深感自己的浅薄,于是老在自己内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充实自己,但我真的也不明确自己该读什么。反正就是感觉自己在工作中需要什么就读什么,还有就是跟真一些喜欢读书的网友们,他们读什么,我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阅读,还有对一些人文类的书就觉得自己应该知道的,就看看。因此我的阅读显得有些盲目,但好在我已经明白了阅读的重要,也开始了阅读,我庆幸!【自评:在论坛上,我看了一些读书很优秀的网友(如闫学等)的读书笔记以及很多专家(铁皮鼓、干干等)的推荐,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到网上订购,每年两次。每年都读一二十本书,每年都有些收获。虽然不像很多网友那样痴迷,但我读书应该说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个必须。】
2008年,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李迪的《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卡尔威特的教育》、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大校的女儿》、《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教师该如何与孩子说话》、《草房子》、《于丹论语心得》、《哈伯德全书》、余华的《兄弟》(上、下)、《万历十五年》等。
2009年,我阅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郑学志的《班主任工作新视角》、《班主任工作招招鲜》等,还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叶圣陶教育名篇》、《陶行知教育名篇》等也简单的翻阅了下。【自评:这两年读书很杂,但班主任类的书还是居多。因为我肩负着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重任。由于以前有太多的书没有读,因此只要有机会看到好书就买,看到一些经典就备在身边以便随时翻阅。】
当看到网络师范学院的招生启事后,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参加,主要是让自己的读写有一个专业的指导,让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提升。虽然时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我个人的基础较差,我只希望能跟着专业团队一起进步,如果在规定时间我不能结业,那我就多学几年,争取努力达到新教育网络学院的要求。【自评:看起来自己好像有点“专业”了,在本地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其实,我更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我更需要突破自己的瓶颈,走向卓越。】
报名后,我在网上购买了一些教材,如《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第二版)》、《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唐宋词十七讲》、《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苏菲的世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唐诗杂论》、《苏东坡传》、《文学性讲演录(附光盘)》、《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等。往后的日子,我将在网络学院讲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这些书籍,让自己在新教育网络学院这个大共同体中稳步提升。
2009年9月3日
自我反思
【阅读反思】
我在市里做教师专业发展讲座的时候,还觉得自己读了一百多本书,不错。特别是教育教学类的,我读了很多我们这里老师们没有读的书,还蛮自信的。但参与了这个课程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在专业阅读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可以说,离专业阅读还差的很远。
首先说我的阅读结构吧。我可以说是先天的营养不良。虽然04年后读了些书,但在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人类基本知识等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三类比例中,人类基本知识存在着很大的缺失,这与少时没有怎么读书有关。于是导致我阅读的基础比较差,有些比较深的书我就难以读懂,这样本体性知识类的书就读的少了一些,而专业知识类的书也只读了些皮毛,没有真正的深入。我现在唯有在努力弥补自己阅读的缺憾的情况下,逐步的深入。
新教育实验将专业书籍粗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案例型书籍,第二类书籍是经验性书籍,第三类书籍是分析类书籍,第四类书籍是原理性书籍,第五类书籍是哲学性书籍。这些类的书籍中,我第一二类读得多一些,三四类也读了些,第五类几乎没有怎么读。
新教育实验认为,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根本书籍分为三类:一是人类文明的根本书籍,比如《论语》、《道德经》、《圣经》等。二是学科奠基之作、代表作和集大成者。三是大家小书,即由一流的专家所写的一些通俗易懂又不失深邃,对某一领域概貌及主要概念有清晰把握的书籍。
对于我来说,根本书籍应该是李镇西老师的系列图书和《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由于我起先读书是比较功利的,所以一般都是带着问题在阅读,并且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我觉得我的感性阅读比较少,而知性阅读比较多。也许我的阅读基础不好,理解能力有限,但我能将每本书与我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结合起来。我经常感到沾沾自喜的是我能从每本书中得到我应该得到的一点东西,可能不全面,但我有收获,并且能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我在阅读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我看书虽然也喜欢画出一些经典的句子,但做摘抄的习惯没有坚持;虽然也时常与书籍对话,做一些批注,但没有坚持。
一直想把那些根本书籍好好的再次读读,但一直都说没有时间。这样就根本没有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更不用说理清他们的关系了。
其实就是读书不够深入,不够耐心,日后一定要沉下心来好好读书,真正让一本书融进自己的血肉,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理论支撑。
【专业发展反思】
新教育实验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更为本质地,也同样拥有一个内在的无法逃遁的发展结构或者说节奏,这种节奏,借用教育家怀特海的理论,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浪漫阶段是对事物(知识)的整体的直觉的把握阶段(感受信息),精确期市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掌握知识),综合期市摆脱知识细节而积极运用原理阶段(形成智慧)。
教师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我的浪漫时期应该是在刚接触教育在线的前两年,也就是04-05年。这个时期,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在观察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并且不停地反思,然后写成文章,发到网上,再与网友交流研讨,……
可以说,我能感性地、直觉地、自发地进入教育场景,进入课堂,进入学科,进入师生共同构筑的世界。
记得那两年,我真的是比较痴迷,特别是05年。那年的年度总结就写了一万多字,并且成为众多网友学习的楷模。江苏某校还把它打印下来后,全校学习,并写体会交流。
这一时期可以说对教育事业、对学生那真是全身心地投入,把一切都想得那么美好。理想的教育生活,像一个童话,一首诗,一件艺术品,它是感性的,美好的,纯粹的。在浪漫时期由于涉猎太少,视野太窄,因此浪漫期我的阅读严重缺失。新教育实验认为,错过了浪漫期的浪漫阅读可采取知性方式来阅读浪漫,即用精确态度,来面对浪漫。这样或许能同时实现“修补浪漫”和“扩展知性”的目的。
06年,我受到了王晓春老师、干国祥老师的影响,开始思考如何科学有效地面对日常的教育教学现象。这一年的网上网下的阅读也都是专业书籍,我想我应该是提前进入了精确阶段。我想我的专业发展也主要是这个阶段。
在精确阶段,原来只是朦胧的感受与把握的内容,现在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原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现在逐渐分化细化。这一年,我开始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我开始把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整理,形成了“非指导性预习语文教学模式”。在班主任方面,我利用给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做培训主讲教师的身份,开始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形成了“班级建设与管理”、“师生共写随笔,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像野花一样自由生长——我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经历》”等三个主题。每个主题讲座时间为2小时以上,文字约1.5万字左右。那时我的教育教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综合时期是专业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达到这一阶段意味着,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比较自觉的教育哲学,拥有了自己的默会知识,能够合理地解释和解决教育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我想,在08年至今,我应该是处在综合时期了。这个时期,我通过了市教育信息网与《仙桃日报》的公示,被市教育局推荐参加“湖北名师” 的评选,虽然最终没有评选上,但通过层层筛选与公示,这也证明了我的教育教学实力。
经过浪漫期的一些积累,经过精确期的专业训练,我已经形成了新的专业本能——所谓专业本能,是指教师形成了自己行动与思考的程序。就好像经过了专业训练的医生或者消防队员,在面对病人或者燃烧的建筑物时,会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但这种行动,是非专业人员无法进行的。新教育实验认为,一个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学习的训练之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会对学生问题,学科问题迅速做出鉴别及反应,这是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努力追求的境界。
在这个阶段,要提放的是“封闭”。在这关键的阶段,我积极参加了“教育在线网络师范学院”,就是为了让自己始终保持“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让自己时刻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地丰富、加深以及修正自己的教育哲学。
我深深知道,我就是这最近几年的膨胀,如果不及时给自己的阅读“补火”,我的专业不会走远。我时常告诫自己,只有坚持伏地前行,才有高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