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北京——历代帝王庙

(2014-06-13 17:05:44)
标签:

文化

历代帝王庙

北京

分类: 感受北京

感受北京——历代帝王庙

 

帝曰:“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乎?……历代帝王胥祀于景德之殿,其有德无德,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可以为戒,万世之后,入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惧耶!”

 

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北侧的历代帝王庙,是我国现存惟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清政权入主北京之后,对其进行了改建和重修,并继续沿用,成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地方。从明嘉靖年代至清末,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http://s12/mw690/001foqgozy6JE0khTVpfb&690

谈起帝王庙,还是要从朱元璋说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三年(1370年)他派人寻访历代帝王陵寝,并亲自撰文,遣官员前往祭祀。为了方便祭祀,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诏在当时的国都金陵——南京修筑历代帝王庙。

靖难之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有所变化,或在南京进行,或在北京郊区和故宫文华殿进行。对祭祀历代帝王的礼仪虽然没有中断,但也多有不便。于是喜欢大兴土木的嘉靖皇帝于嘉靖九年(1530)兴建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人物沿袭南京旧制,但只设牌位不塑像,这是两者的最大不同。嘉靖二十四年(1545),南京旧庙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祭祀场所。

清朝皇帝定鼎北京后“宫邑维旧”,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北京城。不仅继承了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制度,而且还进一步完善了历代帝王庙大一统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帝王祭祀体系,并多次颁布谕旨、撰写碑文,改建修缮庙宇,亲临祭祀。

清朝灭亡,民国后祭祀停止,建筑改由教育部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使用,后改名为北京一五九中学。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女三中从历代帝王庙腾退。2004年,建成博物馆开放。

历代帝王庙里供奉的人物,也曾发生过巨大的变化。

最初,历代帝王庙中共供奉祭祀了18位历代帝王和32位历代名臣。他们是三皇(太昊伏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和夏禹王,殷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隋高祖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还有元世祖忽必烈。这些帝王塑像和神位的排列以“三皇”的神位居中,“五帝”和夏商周隋唐宋元等开国皇帝的神像分列在其左右。

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

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又特别强调了对“英君哲后”或“继世而生”或“间世而出”的多位守业帝王、名臣的祭祀,主张“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仆,尽宜入庙祭祀”。这样便将历代帝王庙中祭祀的帝王一下子增加到了164位,祭祀的名臣也从原有的32位增至79位。

乾隆皇帝对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尤为重视,对整座庙宇作了重大修缮,使之成为皇家最高等级的庙宇。他两次谕旨增加晋、南北朝、唐、五代、金、明等朝的26位帝王入祀,使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从164位增至188位,龛位也从5个增加到7个,从而最终确定了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祭祀规模。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祭祀着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

最有意思的是,在乾嘉年间,在历代帝王庙里,修了一座庙中庙,就是关帝庙。孑然于熙熙攘攘的景德大殿君君臣臣之外。

http://s8/mw690/001foqgozy6JE0lPWjdc7&690

历代帝王庙,一座少有人参观的庙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总感觉,明清时期的北京建筑,是浑然一体的。九坛八庙与北京的皇城一样,表达的是一种文化诉求,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也就是封建统治的道德体系、伦理体系。历代帝王庙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它没有故宫北海颐和园那样的喧嚣。

当女三中从帝王庙中腾退的时候,这里又重回了宁静。

帝王庙前的红影壁

http://s13/mw690/001foqgozy6JE0mUB9G0c&690

从现存的建筑布局看,应该还是保留了当年的布局。(重点关注关帝庙的位置)

http://s2/mw690/001foqgozy6JE0otws161&690

一般的建筑,晨钟暮鼓,东边是钟楼,西边是鼓楼。历代帝王庙,参照帝王陵寝的布局,仅有钟楼没有鼓楼。大门左边有一个歇山顶建筑,就是钟楼。对称的右边,什么都没有。问了一下工作人员,查了一下书籍,才敢确认这一点。

http://s8/mw690/001foqgozy6JE0EZbsb17&690

上面这张照片,有几处是非常有必要解释一下的。一是两侧的下马碑。二是这条马路上,原来应该有一座金水桥,街道的东西两端(也就是照片的东西两侧),应该各有一座牌坊,称为景德街牌坊。由于“影响交通”,加之已经破旧不堪,所以就拆了,把两座牌坊的材料重新组合了一个新的牌坊,放在了首都博物馆里。(如下图)

http://s5/mw690/001foqgozy6JE0KILFqc4&690

http://s4/mw690/001foqgozy6JE0KP1Xd23&690

http://s13/mw690/001foqgozy6JE0M5AeM7c&690

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帝王庙的正门紧锁。

http://s14/mw690/001foqgozy6JE0OhDad2d&690

景德门

http://s12/mw690/001foqgozy6JE0P8cLF2b&690

朝阳下的东配殿,很漂亮

http://s7/mw690/001foqgozy6JE0Qs1Zsc6&690

历史上的宰牲亭,当今的游客中心。都是眼前这座亭子。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游客也好,牺牲也好,来到这里,总是要被宰掉的。

http://s9/mw690/001foqgozy6JE0RCMkw58&690

宰牲亭南侧,有一座井亭。有奇特之处。

http://s3/mw690/001foqgozy6JE0Tm7jc02&690

景德崇圣殿前的石雕,祥云烘托着皇家的尊严

http://s9/mw690/001foqgozy6JE0UbOOc98&690

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栋梁五彩,崇基石栏。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均十有二级。

里面不让照相,摆满了历朝历代皇帝的排位。原排位是由雍正皇帝亲自书写的。用的是上好的金丝楠木。在那个最革命的年代,这些牌位被拆了,被周边居民用来做了小板凳。或者当做劈柴烧了。后来文物部门重新征集的时候,一个也没有征集到。

http://s14/mw690/001foqgozy6JE0WeE9Lad&690

殿的两边,有好几个碑亭,大多是雍正乾隆时期的。

http://s2/mw690/001foqgozy6JE0XRKGB91&690

不知从哪里运来的石碑和赑屃,杂乱的摆在这里。

http://s11/mw690/001foqgozy6JE0Z8tTQ0a&690

帝王庙旁边原来是神机营旧址,从隔壁人民医院挖出来的火炮也摆在这里。

http://s15/mw690/001foqgozy6JE10WSNo5e&690

还有城墙转、琉璃瓦

http://s13/mw690/001foqgozy6JE1aIXEw5c&690

历代帝王庙中景德崇圣殿、景德门、东西配殿的主要构件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而壁画、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故宫、颐和园、天坛、孔庙等建筑虽然都是始建于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构件不多,像历代帝王庙这样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构件的极为少见。

 

北京地区流行一则关于历代帝王庙的顺口溜:“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解释如下:按照皇家建筑的规制,帝王庙前有一座金水桥,金水桥下在明朝是有水的。因为帝王庙西边不远就是一条水道,水道位置就是今天的赵登禹路。下马碑下面是没有赑屃的。

还有一个顺口溜,形象描述了当时帝王庙的情形:“八槐一棵香,庙里没和尚(不像一般的庙,这里供奉的不是佛像);一香八棵槐,皇帝排成排(没有塑像只有牌位,皇帝太多,只好排成排)”。庙里当时有一株香椿和八株古槐。

缅怀一下。

(参观日期201312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