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天坑
(2017-02-24 19:39:57)
标签:
云南镇雄五德天坑群旅游 |
分类: 散文 |
五德天坑
碎
国庆期间,有亲戚朋友相约,要我当向导,去游五德天坑。
我知道,他们想游五德天坑,是因为8月份,昭通镇雄天坑溶洞群在“最云南•新发现”2016云南特色旅游新地标评选活动中获得了“2016云南十大特色旅游新地标”第一名,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提升了知名度。他们和我一样,曾经非常狂热地投票,天坑那些优美的图片,潜移默化中,植入他们的大脑,引诱着他们,不游天坑不罢休。我到过五德天坑多次,那些图片,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怕他们失望,又不好明说,硬着头皮当向导。
镇雄天坑溶洞群是云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旅游资源,集天坑、峡谷、河流、溶洞为一体,呈现奇、特、险、峻、秀等特点,被称为乌蒙山深处的俏佳人。它由近10个大小不一的天坑组成,这些天坑经地下溶洞和暗河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天坑溶洞群。2015年6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研究所的专家深入镇雄,实地踏勘,得出了“镇雄拥有的五德镇大锅圈天坑为核心的天坑溶洞群,保守估计为目前云南最大”的权威科考发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已发现并确认的天坑也仅有八十余个,而镇雄县目前已考证的大大小小的天坑就有10余个,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从县城自驾车到五德天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镇雄天坑溶洞群以最大的三个天坑为核心,分别是一号天坑、二号天坑和三号天坑。因三个天坑近似椭圆的圆周体,坑底向四周逐步抬升,从高空俯瞰,形如一口凹陷的铁锅,当地人形象地分别称之为“大锅圈”、“小锅圈”和“三锅圈”。五德天坑是天坑溶洞群的核心,实际上我们常说的五德天坑就是特指一号天坑——“大锅圈”。
见到五德天坑,他们十分激动了。这么巨大的天坑,已经超过他们的想像,那种震慑,是图片带不来的。不管是谁,第一次见到,都是大开眼界的。只有到现场,站在现场俯瞰,五德天坑的全貌完整的呈现,其形如鸟巢,也像木桶,巨大而规则的圆周向坑底逐渐收拢。这个奇绝、独特、险峻、宏大而秀美的地质奇观,就会映入你的眼帘,直逼你的心灵,让你脑洞大开,终身难忘。
五德天坑的来历,传说很多,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是女娲炼石补天所留下的。这些都是美好的传说。遗憾的是,镇雄内外八景中没有它,《镇雄州志》对它有没有记载我就不清楚了。倒是尹马、杨升雄合著的地方写实图文集《在镇雄》中的《新镇雄八景》对它不仅有详细的记载,而且有图有真相。专家说,五德天坑是岩溶区发育的一种大型桶状漏斗地貌,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五德天坑的坑口直径近600米,平均深度120米,最深处可达150米。绝壁下的房屋有些醒目,外面的人是想不到下面有人居住。虽然是秋天,但整个天坑依然满眼绿色,绿树成荫,清新幽静,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天空万里无云,蓝蓝的天空下,岩壁陡峭笔直如刀削,垂直陡峭的岩石绝壁上有树木生长,与蓝蓝的天空遥相呼应。
陡峭的山路已经打成水泥台阶,并用栏杆围起来了,没有以前的奇绝险峻,走起来没有以前那么危险和艰难,不会让人头晕目眩。站在绵延曲折的小径上环视四周,悬崖绝壁筑成深井,我们变成井底之蛙。我指着绝壁上的那一排排密布的小孔,告诉同伴,这就是当地村民叫“石海螺”的玩具,每个洞口像一元的硬币那么大,人们只要往洞内使劲吹气,天坑四周的悬崖上便会迅速传出一阵阵海螺似的“呜呜呜呜”声响,声音低沉而厚重,回荡在天坑。同伴们对“石海螺”没有兴趣。这东西,不是哪个游客都能吹得响的,也不是哪个洞口都有响声。这种“石海螺”在镇雄许多峭壁上都有,传说是山精水怪,更神奇!
当天的游客还真不少,前边的游客大声喊,后边游客大声回,喊声在天坑此起彼伏,回荡悠远。我们也加入喊叫队伍,在天坑放肆起来,大声喊叫,听自己的回声,仿佛是在书写到此一游一样。叫喊几次,感觉爽了,生活、工作的压力也消失了。20多年前,在高考前夕,我曾经和同学爬上山顶,对着大山呐喊,缓减高考的压力。现在,我又找到减压的地方,需要减压的时候,就来天坑呐喊。我怂恿女儿喊几声,她说她是淑女,不喊,反而对路边成熟的红果刺十分感兴趣,听说可以吃,就开始尝试了。红军长征路过时曾被红军采摘来充饥,所以又叫“红军粮”。这种红红的小果子满树都是,在秋天的天坑里十分醒目,沿途都是,为天坑增色不少。
我们向村民居住的地方走去。庄稼已经收割,土地裸露,等待耕种。牛羊在草地上悠闲的散步吃草,放牧的儿童嬉笑打闹。坐在房外的人们正在玩手机,享受午后的时光。成群结队的鸡正在大摇大摆地寻食。狗见陌生人来也不叫了,见怪不怪。想当初,我和那些记者第一次到天坑,狗老远就“汪汪汪汪……”叫成一片,叫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回荡在天坑里,让人害怕。而现在,一切都是那么和睦,完全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到村民居住的地方,村民招呼我们坐下。他们的房屋建在喇叭状的溶洞口里,溶洞的顶部就像一个厚实巨大的屋檐为下面的他们遮风挡雨。
据介绍,1953年之前,“大锅圈”里住着4户人家,当时靠三层软梯出入,牛羊等牲畜只能用绳索吊上吊下。1953年,住户被迁出坑外,镇雄县将来自全县各地的62名麻风病人隔离于此集中治疗。1958年,政府在悬岩上炸出这条“路”后,村子才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2001年,由镇雄县疾控中心牵头投资、国际爱心组织捐助,为病人及村民新建了17间平房,并新建水池、安装通电设施,实现户户通水通电。几十年沧桑,有些病人年老自然死亡,有些治愈离开了。到2004年,居住在“大锅圈”里的19名病人全部治愈。如今,当时的病人仅两名健在,一位70多岁了,另一位80多岁了。现在,“大锅圈”里居住着8户32人,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有的还到浙江一带打工。
进溶洞,他们要收钱,十元一个人。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吧!他们在溶洞里安装了照明设备,但灯光太暗,看不太清楚,反而有种朦胧的美感。溶洞里的钟乳石琳琅满目、形态万千,大小石柱、石笋如雨后春笋,错落有致。有的像冬天屋檐下吊着的冰柱,从上面垂下来;有的像春天地里长出来的竹笋,露出尖尖角;有的像长在冰山上的灵芝,冰清玉洁……溶洞阴凉潮湿,有一个水池长两三米,宽一两米,水清澈如镜,是倒立的钟乳石滴下的,水滴声不绝于耳,好像滴在我们的心里,在水池激起阵阵涟漪。因为没有开发,溶洞里没有道路,也没有充足的照明、更没有闪烁的彩灯,我们只好在手机电筒的照射下摸索前行,手机电筒的灯光有限,照耀着姿态万千的钟乳石,看不太清楚,更别说整体效果,对我们来说,有些遗憾。看不清整体效果,大家就仔细观察一些具体的、较小的钟乳石,这些钟乳石晶莹剔透,形状奇特,发现有像什么动物、植物、人物的,大家一起分享、研究,看像不像。钟乳石的形成生长非常缓慢,据说一般一百年才长高一厘米,长一米,就是一万年了,所以这些钟乳石就是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时间了,历史非常悠久了。看完钟乳石,我们朝溶洞顶部的平台走去。站在平台上,天坑的全景尽收眼底,那些优美的图像、图片许多都是在这里拍摄的,真是一个非常好的观景台。同时,这里是一个好碉堡的位置,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我们朝五德天坑底部走去,它是天坑的消水洞,树木茂盛,里面没有风景。我们站在坑底绝壁前,讨论如何开发。女儿说在这里建攀岩是不错的选择,大家都认为要建个缆车,方便上去……他们都在憧憬着天坑开发的未来了,个个都说不虚此行,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五德天坑彻底征服了他们!
按照镇雄天坑溶洞群的介绍,离开五德天坑,还可以去看二号、三号天坑,去巫抛峡、落水洞、燕子洞和黑洞等景点。据说,离五德天坑不远的巫抛峡,是洞穴的天堂,落水洞、燕子洞和黑洞等天然洞穴,经地下河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系统。洞内岔道众多,洞厅密集,他们洞与洞相连,洞里有洞,有险峻狭窄的小道、有惊险刺激的峡谷、有可以漂流的暗河、有漂亮秀丽的钟乳石。这些景点都还没有开发,探险者已经先睹为快!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一饱眼福呢?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