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烟楼资料收藏《1956,捉老鼠打麻雀》

(2023-09-05 12:19:08)
标签:

捉老鼠

打麻雀

1956

分类: 得烟楼收藏

老屋张忠:一张旧纸,剪出往日旅痕,老街人称鞋样()儿。它来自1956年东流县血防站汪信昌的一本书中,鞋样()儿上有“余美霞”三个水笔字。纸的背景密布针眼儿,上有“总分类帐”和“职工欠款”字样。归类:民俗——家庭——东流县。

 得烟楼资料收藏《1956,捉老鼠打麻雀》


1956,捉老鼠打麻雀

@得烟楼(资料收藏)

捕鼠能手吳成珠1300

(一九五六年二月)

編者按:吳成珠是一个捕鼠英雄。他捕鼠的主要特長,就是懂得老鼠的性格,善于掌握老鼠的活動規律,并且运用多种多样的捕鼠方法,因而幾年來獲得了顯著的捕鼠成績。各地群众特別是青

年均应學習他的捕鼠特長,發揮捕鼠效率,爭取把老鼠早日消滅。

 

吴成珠是貴池縣观前小学的六年級学生,少年先鋒隊大隊長。以前他家里很窮,他曾經僱給富農家放过牛。解放後,家里分得了土地。才有了上学讀書的机会。在江南的田野裏,老鼠大多喜然在田埂上打洞,在乱草叢裏做窩。吳成珠因为在放牛的時候。喜欢捉些老鼠玩,所以他很小就懂得了一些捕老鼠的门道。一九五二年春天,他在刘新鄉小学读書,有位老師經常同学生們说,老鼠能散布細菌,害人生病或死亡。这時他就積極捕鼠。他在一九五二年一年內捕了兩千多只老鼠,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他出席了第二屆全國衛生模範会議。現在他捕鼠的积極性更高了。一九五五年他住宿在学校裏,虽然那裏的老鼠比較少,但是他还捕了八百只。一九五六年一月放寒假回家,僅在一月十六日和十七日兩天中,就捕了五十七只老鼠。

他的捕鼠方法,有弓捕、籠捕、夾捕、箭捕、缸捕和挖鼠洞等十四种。其中弓捕和挖鼠洞是他最得意的办法。有一次,他在麥地裏放牛,看見麥秆在動,他估計有老鼠洞,于是就仔細地找,結果找到了一个有新土的洞口,挖了第一層,洞裏什麼也沒有,挖到第二層,才捕到了一只公老鼠,挖到第三層,洞裏有一只母老鼠和一窩小老鼠,全都被捕了。又一次,甘采珠家的兩只老鴨不見了,每当傍晚的時候,他就出來駡。吳成珠听了心裏在想:鴨子有時不回家,歇在塘中的土墩子上,是不是給野獸吃掉了呢?他脫了衣服,浮水去找,發現了一个洞口有个血淋淋的鴨头。于是他就安上了鼠弓,傍晚,蹲在那裏等。叭嗒一声,沒有打到。又把鼠弓安上,半夜去看的時候,鼠弓不見了,只看見有一塊土有水跡。这个時候他断定:弓子給带到水裹去了。果然第二天打撈了一只一斤二两重的母老鼠,肚丙还有七只小老鼠。

在長時期的捕鼠活動中,吳成珠已經取得了不少捕鼠的經驗。比如他知道在挖鼠洞的時候,必須先堵塞多餘的洞,只留一个洞。洞的上層一般沒有老鼠,中間一層往往会有一只公鼠,最底層是一只母鼠帶一窩小鼠。他知道老鼠最愛吃新鮮的东西,所以就經常更換引老鼠吃的东西。他知道老鼠的嗅觉很灵敏,打到老鼠之後,捕鼠工具必須用烟熏或是用水燙。用手拿工具之前,用沙子或者用土和鋸末擦手,以免老鼠聞到人的特別味道不來“上鈎”。他还知道每当“青黃不接”的時候,田野裏的老鼠就多起來了。收割以後,老鼠又多回到了老家裏。

他能在老鼠走过的地方(有足跡),識別出老鼠來去的方向。听到老鼠的叫声,就知道它是在洞裏还是在洞外。为了消灭老鼠,他还学習中國少年報上介紹的捕鼠方法。比如他試用以一只黑色酒瓶,裏面放點香餌,果然活捉了一只老鼠。

吳成珠不僅自己捕鼠積極,而且还能帶動周圍的人們捕鼠,组织了一个有二十一个同学参加的滅鼠小组,三年來,大約捕了兩千多只老鼠。本选區的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头子,有一次也领着全家五口人跟吳成珠到小麥地裏去挖鼠,这一次一共捕到一百多只老鼠。

有人会問:吳成珠这样用心捕鼠,他的功課一定不很好吧?

不,在他的成績本上从來就沒有不及格的分數,而且自然科總是在九十分以上。

 

1956年,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编

 

得烟楼资料收藏《1956,捉老鼠打麻雀》

 

打麻雀的老手周光發2000

(一九五六年二月)

本書編者按:周光發是一个長期以打麻雀爲副業的老手,他掌握了麻雀的行動規律,創造性地运用了張網捕雀的方法,因而年年都取得了很好成績。他的捕雀经驗極好,值得各地仿效。

 

小标题:四十五天打一万多只

一九五五年冬季,和縣城南直屬鄉打了九万多只麻雀,其中打得最多的要算周光發,他在四十五天当中,打了一万零六百五十只麻雀。

周光發是一个農民,今年四十二歲,打麻雀是他家祖傳的副業。他从十六歲起,就跟父親学習用網打麻雀,二十多年來,他每年最少也打五千多只,多则打一万多只。一九五一

年,他曾經跑到离家八十里路远的江苏省西江口去打麻雀。不到四十天,就打了一万三千多只。

周光發是怎样打麻雀的呢?

 

小标题:掌握麻雀行动规律

他能够掌握麻雀行動的規律和來往的途徑,选擇好地方;抓緊季節打。他認为在每年寒露到小雪这四十五天的時間內,是打麻雀最好的時机,因为这个時候,西北方天气漸渐冷起來,田野裹的莊稼都收割完了,麻雀怕冷,总想找粮吃,就成群結隊地从西北向东南飛。过去傳說“麻雀每年朝一次南海”也就是这个原因。据他多年來的体会,沿江一帶是麻雀每年必經的老路。他每年一到寒露,就帶着網,找一个自西北到东南靠近一条綫有村莊又有樹林的地方,离村子和樹林二三十丈远的地點放網,打过路麻雀,一直打到小雪。在这一段時間內,他每天天不亮就放網,天大亮麻雀起飛就開始打,打到吃午飯以後才收網,每天能打十多網到三四十網,每網最多打六七十只,少的也打八、九只,从來沒有打过空網。如果遇到天气好又颳西風,一天能打五六百只。

在小雪以後天气冷的時候,麻雀要到村莊附近找粮吃;寒露以前天气熱的時候,麻雀喜欢在樹林中休息。这些時候,在樹林和村子周圍放網,也可以打到麻雀。这叫做打窩雀。不过这个時候打的數量要少些,每天只能打二三十只,同時,因为麻雀分散,还要經常更换地方。

 

小标题:張網捕雀的方法

周光發打麻雀的主要方法是用網,这个網是用麻綫結成的,網的形狀像鍋底形。一付網有兩扇,每扇長一丈八尺,寬五尺。網眼以麻雀鑽不出为限。每扇網的兩端,用五尺長兩头鑽眼子的竹竿和繩子把網穿起來,網的上边和下边用繩子繫上,網的兩端上头系人字形的長繩,下头拴上七寸長的小木椿

打麻雀的時候,先找一塊平坦的地方,把兩扇網順次的放在兩边,中間距离保持九尺寬,然後將網上的朝裏边的小木樁釘在地上,每扇網中間下三四根二寸長的脚樁,封佳網的內沿,使麻雀鑽不掉。人字形的長繩,一头拴在靠西北距离網一丈八尺远的大木椿上(木樁高二尺五寸),另一头在人字形繩的頂端繫上六丈長的繩子,拴在靠东南一尺的小木椿上(小木椿高一尺),朝外边的竹竿头用磚或土垫高二寸。

怎样能叫麻雀落網呢?先在網內鋪些稻草,將地面盖住,再放一条三尺長,二尺五寸寬的草垫子,在垫子上用四根八寸長的綫拴上四只麻雀的鼻孔,做草媒子,引雀入網。在網內的一边放五六个一寸七八分高、二尺对徑大的竹籠。籠子里放二个管子,一个裝食,一个裝水,每籠裝五六十只麻雀做媒子。

在竹籠与竹籠的中間插上一些一尺長的青樹枝,籠子裏撒些粮食,使麻雀在籠子裹吃的乱叫。这样,飛在天空的麻雀看到下边有樹枝,又听到有麻雀叫的声音,就会飛入網内。另外靠东南的網头上,还要放上用五尺長的細竹竿扎的×字形的天媒竿,一头拴在地面上的小木椿上,另一头用六根八寸的綫穿六只麻雀鼻孔拴在上面,做天媒。在×字架处一面用短繩拴在地面小木椿上,一面拴上一根六丈長的細繩,繩头由人牽着。牽绳的人看到天室中有麻雀飛,就馬上拉天媒竿綫,使拴在天媒竿上的六隻麻雀飛動,等天空中飛的麻雀看到以後,馬上就把麻雀放下來。这六雙做天媒的麻雀因为鼻孔痛,落地以後,嘴就会在地上乱啄。外面的廠雀以为牴們在吃食,就会很快地飛到網裏來。

把一切準备好了以後,在东南边的小木椿旁边放兩个大篮子,人在蓝子後面坐着,不要讓麻雀看到。如果看見麻雀从空中飛來,就先拉動天媒竿,等空中麻雀飛入網內,就馬上拉動網绳,兩扇網向中間一合,就能够將麻雀蒙住,網內的麻雀捉

了以後再將網擺好,準备打第二網………

周光發認为用網打雀还要注意以下幾件事;

一、拴鼻孔做天媒的廠雀要天天换,因为他們拴了一天很疲劳,第二天就沒有力气飛了。

二,做媒子的麻雀,一天要喂十多遍,喝五、六次水。半个月到二十天要換一次新麻雀。因为原來雀子時間長了,在籠子裏習慣了,吃飽了就不叫喚,也就失去了作用。

三、打过路的麻雀,媒子要用得多些,大約要三百多只。

打窝雀,只要一百至二百只媒子就可以了。

四、打麻雀時要静,不要人去看,不要大声喧嘩。因为麻雀看見人多,或听到嘈雜的声音,一面怕人,一面也听不到麻雀媒子叫的声音,就不向下飛。

五、打麻雀的時候,要做到眼快、手快、腿快,看到有麻雀飛馬上拉天媒竿,麻雀落網馬上拉網繩,蒙住以後馬上跑去捉,缺少一块就会影响打麻雀。只要有一陣麻雀飛入網內,就要拉網細,不要貪多。不然,麻雀落下以後,見事不好就会飛走。

1956年,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编

 

@得烟楼(资料收藏)

 

老屋张忠:一张旧纸,剪出往日旅痕,老街人称鞋样()儿。它来自1956年东流县血防站汪信昌的一本书中,鞋样()儿上有“余美霞”三个水笔字。纸的背景密布针眼儿,上有“总分类帐”和“职工欠款”字样。归类:民俗——家庭——东流县。

 得烟楼资料收藏《1956,捉老鼠打麻雀》


得烟楼资料收藏《1956,捉老鼠打麻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