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2023-06-07 09:22:29)
标签:

池州概览

安徽省志

池州地方志办公室

老屋张忠撰稿

分类: 老屋原创作品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非虚构作品:池州系列之开首篇


按:我在池州市委大楼地方志办公室服务近五年的时间里(2007——2011),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史志文稿。散见于省志及省志刊物《志苑》、市志内刊资料、市文联《大九华》、《池州日报》、《池州广播电视报》、《秀山门》等。这里选发一篇收录在省志概览上的文章。

20081023日,我和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俞发明二人,受命编撰《安徽省志·池州概览》,它是安徽省志(市县概览)的组成部分。是日,司机唐文开车,送我俩去合肥,在交行21楼,出席省方志办召集的业务会议。朱文根、王晖、欧阳发、吴静、陈守強、吴良琴等领导作了指导性发言。数日后会议结束回来时,唐司机对安庆路况不熟,错过了安庆市内下高速的机会,只好过大桥在大渡口挖沟村下高速,又从原地上高速,再次过长江大桥,安庆圣阜下了高速,把我送到安庆程墩路口他们二人便折返池州去了。

   经过个多月的材料积累,我于2009年春节后动笔,3月交出初稿,又经四次修订,于5稿,完成了近2万字的定稿——《安徽省志·池州概览》4稿。它的对应参照物就是——《安徽省志·市县概览》/方志出版社/20206月第1/印数1千册/16开本668/定价380

以下便是张忠独立完成的21000字的文稿——《安徽省志·池州概览》(4稿),它分为八个版块:【政区概况】/【自然地理】/【城市建设】/【经济概况】/【文化事业】/【社会生活】/【名胜古迹】/【人  物】。

安徽省志·池州概览4稿200931日于池州地方志办公室完成初稿,期间经过三次大改数次小订,最后一次是2009523日修改于安庆家中——主要增加了人物前面的序言约550;全文21000字。

 

《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老屋张忠撰稿

200931日于池州地方志办公室(初稿)

2009523日于安庆程墩路家中(第四次修订稿)

 

【政区概况】    (内容过载,此段删去大部)

位置面积  池州老城,五水环绕;汪洋泽国,舟桥通衢。水落成孤岛,涨漫是条船,州府城郭漂浮在长江以南,秋浦河以东,白洋河之东北,清溪河(一说“白洋河即清溪河”)和平天湖(旧称“白沙湖”)的西北。城外齐山,有堤相连,古人说这堤就是篾缆,把城系在山水之间。

1949年以后,池州治水拓城,经过59年的规划建设,原来绕城而去的清溪河、白洋河,已变成穿城而过的一道风景,平天湖和齐山也被纳入主城区框架。城里有山有水,老百姓说是“画中池州”。

池州市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风景区,市政府驻贵池区。池州东南部以九华山、牯牛降为主体构成南部山区骨架,是皖南山区的组成部分。东接铜陵,南邻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望庐山,与江西九江彭泽、景德镇、上饶市毗邻。全市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6°38′108°05′,北纬29°33′30°51′

政区沿革  南朝梁大同二年(公元 536年),武帝萧衍辟南陵郡,治所在今天的池州老城区,史称“侨置南陵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李渊置池州,治石城(今贵池区殷汇镇石城村)。贞观元年(627年)撤池州,所辖县还隶宣州。永泰元年(765年),在池口河(今秋浦河)和清溪河两河入江口之间的鱼貴口(今池州市老城区)复建池州,并将秋浦县迁来附郭,池州隶属于宣州观察使,治鱼貴口,辖秋浦、青阳、石埭、至德四县。元和(806—820)年间改池州为池阳郡。宋至清季,池州一直作为府路之治,领有贵池、青阳、铜陵、石埭、至(建)德、东流六县。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留县,行政舆图仅载贵池(县),至此,池州府建制成为历史。

 

 

【自然地理】(内容过载,此段删去)

 

  

 

【城市建设】(内容过载,此段删去)

 

【经济概况】(内容过载,此段删去)

 

 【文化事业】(内容过载,此段删去)

 

【社会生活】(内容过载,此段删去)

 

 

【名胜古迹】(内容过载,此段删去)

 

【人  物】

序言:

史前江南,蛮荒待发,人迹罕至,地望不兴。古老的池州,地舆未开,疆界混沌,地方区划版图未定之际,江湖湿地连襟,洪涝频仍,大地浩淼一片。烟波尽头,出露孤岛般陆地,星星点点,名为渚洲,实为岛链。风浪止处,群山绵延,有原生居民寥寥,土著们在原始部落里,以渔猎生存方式飘零其间。先人在劳动过程中,人水相亲,然水中吸血小虫不为古人所识,男子大腹便便,女人守寡,长江流域百里无烟,千里萧条。幸存者惟恐瘟神而避之不及,扶老携幼远走他乡,此地只落得地老天荒。

魏晋以降,中原士族大批南迁,北地侨民为江南寂地带来了人气。池州地处吴头楚尾,“多国”累年征战,几度沦为各方“拉锯”的在野之所,人口社会随着战争的变化而变化。池地同时又属烽火边缘,战场隙地,时有规避战祸的外地人口,往江南一隅流徙。随着社会的发展,江河日益变迁,沿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渐次替代原始渔猎,池地地缘轮廓始现,沧海桑田,鸡犬相闻,寻常百姓沿彭蠡而下相聚而居,古山寨挟平原村落的居住形态初显。沃野丰林之下,出现了一拨拨的名门望族,商贾士儒沿长江文明跟进,扎根青山绿水之间。在古老的宗族婚姻状态下,池地呈现多元的人际社会关系,构成了有史以来的亲缘社会网络;池州山高水长,名门大家蜚声海内,历史先贤抑或涉海徒步而来,抑或飘洋扬帆远去,客籍名流来此地落脚,本籍人物从这里起步——

 

一、人物述要(以下容量过载,删去)

 

老屋张忠撰稿

200931日于池州地方志办公室(初稿)

2009523日于安庆程墩路家中(第四次修订稿)

 

 

21000字部分为张忠独立撰稿/6400字附录部分摘编于《池州地方志》。

200931日于池州地方志办公室(初稿)

2009523日于安庆程墩路家中(第四次修订稿)

 

老屋张忠;2023.6.6上传于安庆得烟楼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老屋张忠《安徽省志·池州概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