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张忠:旧桐城名士光仁洪表弟手札
标签:
桐城名士手札光仁洪表弟吴振洪安师院 |
分类: 得烟楼收藏 |
《旧桐城名士光仁洪表弟手札》(全文1600字)

按:旧桐城麒麟地属今枞阳境,本文依照历史原貌,沿用“桐城诗词学会”公函属地旧称。
(老屋张忠,2023.5.21于得烟楼)
@得烟楼;民间书信收藏辑录第1265号:
敬爱的张校长钧鉴:
久仰校长高风,又系同乡之谊。1990年8月间,全省历史学会在宜城饭店召开,校长与先表兄光老仁洪来宜,我们在迎江寺设素宴,先表兄与校长同阵光临,得仰尊颜,实感荣幸……(先表兄与表嫂徐雁翔家住合肥),先表兄其时精神尚好,讵料去岁突患恶疾,医治无术,长辞人世,我们悲痛不已。
早欲奉函候安,奈因我患病多时,住院半载。患有心肌缺血性“冠心病”及肺气肿,重度胃下重,终日带胃托,常常失眠、心绞痛,气憋不得出。1991年春,晚间突发病,昏迷不醒数十分钟,幸邻居请来校医抢救脱险。今春心脏病又发多次,儿女相隔很远,老伴腿又跌伤,住在四楼,平时上下楼都很困难,发病更无法呼救,确有性命危险。
校长:我有一事相求。由于校长与先表兄光老的情谊深厚,我院朱建华书记、邓其封院长与校长曾共事多年,故特冒味呈函,恳请您多关心援救我。
我现年68岁,原任中文系副教授。退休后,在校内有两处住房,系早年分配。一处住房在菱湖边41幢3单元406室,小户,34平方米,我与老伴居住。另一处在操场边33幢,14平方米,现为我孙子居住——孙子是为了照顾我们留在身边的。我住的楼层高,年老多病,上下困难,孙子又不和我住在一起,夜间无法照顾我们。
我曾向院务处写报告,要求调换住房,以旧房换旧房,属于调剂之内。我现在的要求是:调剂到低些楼层,以二楼为好。以我现有两处住房合计48平方米,换一个44或42平方米的中户,让孙子能与我们住在一起,以便照顾我们。现在正好有一套旧房子,在40幢1单元2楼201室,中户,44平方米。原系刘森同志住的,今他已调走,房子空着,要求校领导照顾换给我为感。
……现分房在即,恳请校长在百忙中,抽空分别致函与朱书记及邓院长……以解决我的实际困难,挽救我多病之躯。大德隆情,感激不忘。翘首云天,不胜仰望之至。
敬颂
春安!
光仁洪表弟拜上
1992年4月2日
附录一:写信人时为安庆民主党派人士,参考下文(旧档案):
中国民主促进会安庆师范学院支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安庆师范学院支部 19人
支部主委:李义中
支部副主委:吴祚安
组宣委员:张昌辉
支部会员: 陈怀钰 汪长辉 刘崇信 吴振洪 李思明 杨国才 张理华 白树震 查惠春 邓 莉 汪卫东 曹润生
附录二:写信人的文中提到的其表兄简历:
光仁洪(1918——1991年),今枞阳麒麟镇人。仁洪出生教员家庭。民国28年(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民国36年7月,赴美留学,次年8月回国,任上海法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仁洪一直从事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先后任安徽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治学严谨,教学成绩卓著,学术著作颇丰。他曾担任多卷本《国际关系》一书的主编,还著有《世界近代史》、《论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反动性和虚伪性》等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影响很大。他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活动,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仁洪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家大事。他自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以来,与共产党和衷共济,肝胆相照,全心致力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历任安徽省政协第二、三、四届常委,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他于1954年加入农工民主党,先后任安徽省农工民主党常委兼宣传部长、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常委、副主席等领导职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仁洪因病于1991年7月7日在上海逝世,终年73岁。
光老字玉霖,祖籍安徽桐城,1918年7月9日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光老出身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光家世代书香,“家故富文史,插架皆陈篇”。他的父亲光宣甫、二伯父光明甫,当年都是安徽名重一时的爱国志士。
跋:旧桐城麒麟地属今枞阳境,本文依照历史原貌,沿用“桐城诗词学会”公函属地旧称。
(老屋张忠,2023.5.21于得烟楼)
@得烟楼;民间书信收藏辑录第1265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