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烟楼:民国二十五年安徽公署电文
标签:
黄兴黄克强民国二十五年安徽公署电文 |
分类: 得烟楼收藏 |
民国二十五年公署电文(老屋张忠)
电文由得烟楼收藏
1936年公暑电文:“安徽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电”:太湖县杨县长鉴:案奉……行政院电,以国民政府令:本月三十一日黄克強(1874~1916)先生之逝世纪念,毋庸举行“是日党政军警机关及各团体学校勿下半旗”,饬即转行所属遵照……仰遵照。专员杨中明(加盖“安徽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关防”)。
附录一:《黄兴简要生平》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1]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民国五年(1916年)1月,黄兴电促柏文蔚等在南洋筹款接济云南护国军;又密令刘揆一、居正等联合北方同志,“图谋直、鲁革命,以响应南方”。护国战争进展顺利,袁军溃不成军,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先后宣布独立。此后,黄兴多方奔走,并不断为此事与孙中山电商。至5月底,日方允借500万日元。袁世凯死后回国。
民国五年(1916年)7月,黄兴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门静脉高压所致;根据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肿大所推测,为肝硬化常见之并发症)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附录二:
《老新闻 共和先觉黄克强先生逝世》
禅意杨岐山
1916年11月1 日上海《民国日报》黄克强先生于昨日(三十一日)午前四时,病及于沪西福开森路三百三十九号寓所,共和先觉又弱一个.痛哉。
先生以积年劳瘁,去岁春间在美国即患咯血,近于国庆日在庭院散步,旧病忽发呕血升余.即行昏眩.比延从医克礼氏诊冶旬日,渐即告痊。一切病情历见与黎段诸公往来各电及本报新闻栏,海内外问疾者方冀全瘳在即。然二十九日各报载,先生喉间失音,记者详细访问,知先生咯血虽止,而胸腹胀闷,腰齊作痛,坐卧均不能久。医者谓系肝中 胃发生之症,元气大伤,非静养不能奏劾(见三十日本报)。然先生系念时局,每于病榻寂静之时,诘侍疾者以国事。
近且函电常亲过目,甚或裁答,而肝疾渐剧,忧思益繁,遂致夜睡不酣。前日(三十)午后五时,肝部增剧,咯血少许,医谓旧病复翻,势甚危险,经注射一针略见轻灭,先生犹不以为意。何雪竹君于夜间十一时离先生寓所,仍觉其神色如常不意,至夜一时肝胀益甚,下四针无效,全身皮肤陡发黄色,或以为胆液流人血管所致。二时胃管复破,咯血不止,三时更剧,至四时转静,遂示家人以不能起,正容湍卧,弃民国而长逝,年仅四十有四。
先生缠绵病楊近念日.容貌并不消瘦惟面黄异常。日前胡双民先生问疾,见此颇以为忧,因医生切戒静养,略谈即退,而先生颇欲详谈时事,犹招胡返,胡谢有事乃已。盖先生日以国事未能大定为忧,故不能遵医生之戒。又闻前日饮食亦略缺注意,故症乃骤变。
先生于两日前曾私告唐少川先生,恐其病不能起,唐先生慰之,然先生亦不料弃世若此之速,前晚大咯血后,神志即昏疲,故并无遗嘱,准临终时亦并无痛苦状,若沉睡而已。
长沙岳麓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兴墓和蔡锷墓,原有许多碑刻铭文,今黄兴墓碑刻铭文早毁,蔡锷墓碑刻铭文虽存一部分在墓围围栏上,但大多已风化,字迹模糊。为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不致湮没,笔者从存世极少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刊刻的《黄克强先生荣哀录》和《蔡松坡先生荣哀录》中一一辑出,并予标点,以留后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