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乙巳占》序

(2015-10-12 17:43:03)
标签:

文化

分类: 道亦有道·源

重刻《乙巳占》序

 

 

  《乙巳占》十卷,唐李淳風撰。《新唐書藝文志》著於錄,作十二卷。陳直齋《書錄解題》、馬貴興《文獻通考》、王伯厚《玉海》皆作十卷,與今本合。每卷約萬餘言,惟第十卷幾及三萬言。或後人合三卷為一卷,故與唐志不符,未可知也。乾隆中採訪遺書,未經儲藏家進呈,阮文達亦未之見,朱竹垞所見只殘本七卷,惟《敏求記》有全書,其書之罕見可知矣。

  余所藏,為門人抄本,得之金匱蔡氏。卷三、卷六後有題名三行:一曰太史局直長、主管刻漏、臣成衍書;一曰太史局中官正、太史局提點歷書、賜緋魚袋、臣李維宗校;寧海軍承宣使、提舉佑神觀、博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二百戶、食實封二百戶、提舉臣邵諤。考《玉海》,建炎三年三月二日詔,《紀元歷經》送太史局中,載《乙巳占》計十冊。今本十卷,又有太史局諸人題名,或即從建炎本傳抄歟?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故以為名。

 

  其書雜采黃帝、巫咸、甘氏、石氏、卻萌、韓楊、祖曬、孫僧化、劉表、《天鏡》、《白虎》、《海中》、《列宿》、《五官》諸占及劉向《洪範》、張衡《靈憲》、《五經圖緯》,參以經傳,排比成書。始於天象,終於風氣,凡分一百篇。今缺《辨惑》一篇,余皆完具。唐人遺籍傳世日稀,亟為讎校,付之手民。其有訛脫,概從缺疑。

 

  夫災異占候之說原不足憑。然《易》言:"天垂象,見凶吉",《周禮保章氏》以日月、星辰、五雲、十二風辨吉凶、祲祥、豐荒,其所由來者久矣。淳風雖以方技名,《修德》篇屢引經傳,以改過遷善為戒,《司天》篇深箸隋氏之失,諄諄於納諫遠佞,不失為儒者之言,非後世術士所能及也。

  《玉海》引書目序云:五十卷,今合為十卷。今序云:合為十卷。與《玉海》不符,蓋合併後人所妄改耳。

 

  光緒三年,歲在強圉赤奮若,仲秋之月,歸安陸心源敘。

 

 

《乙巳占》序

李淳風 撰

 

 

 

  夫神功造化,大易無以測其源;玄運自然,陰陽不可推其末。故乾元資始,通變之理不窮;坤元資生,利用之途無盡。無源無末,眾妙之門大矣;無窮無盡,聖人之道備矣。

 

  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可以探賾索引,鉤深致遠,幽潛之狀不藏,鬼神之情可見。允符至理,盡性窮源。斷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冒天下之道。可大可久,通遠逾深,明本其宗,致在於茲矣。故曰:天垂象、見凶吉,聖人則之,天生變化,聖人效之。法象莫大乎天地,通變莫大於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知天地符觀,日月耀明,聖人備法,致用遠矣。

 

  昔在唐堯,則歷象日月,敬授人時,愛及虞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暨乎三王五霸,剋念在茲,先後從順,則鼎祚永隆;悖逆庸違,乃社稷顛覆;是非利害,豈不然矣!斯道實天地之宏綱,帝王之壯事也。至於天道神教,福善禍淫,譴告多方,鑒戒非一。故列三光以垂照,布六氣以效祥,候鳥獸以通靈,因謠歌而表異。同聲相應,鳴鶴聞於九皋;同氣相求,飛龍吟乎千里。兼復日虧麟斗,月減珠消,暈逐灰移,慧因魚出。門之所召,隨類畢臻;應之所授,待感斯發;無情尚爾,況在人乎?

 

  余幼纂斯文,頗經研習,古書遺記,近數十家,而遭大業昏凶,多致殘缺,泛觀歸旨,請略言焉。夫神妙無方,義該萬品,陰陽不測,事同百慮。故景星夜煥,慶雲朝集,二明合於北陸,五緯聚於東井,此乃表帝皇之盛德,順天下之嘉瑞也。孛氣見於夏終,慧星著於秦末,或狗象而東墜,或蛇行而西流,此則呈執政之酷暴,逆生民之禍應也。殷帝翦發,沃澤潤乎千里;宋公請殃,熒惑退移三捨;此則修善之慶,至德可以穰災也。劉裕作逆,以長星為紀瑞;毋丘起亂,以蚩尤為我祥;此則覆宋之咎,逆招天殃者也。唐堯欽明,鎮還水府;殷湯聖政,焦金流石;此猶日在北陸而沍寒,日行南陸而炎暑;月麗箕而多風,從畢而多雨;此運數之大期,非關治亂者也。荊軻謀秦,白虹貫日;衛生設策,長庚食昴;魯陽麾指,而曜靈回駕;苟公道高,而德星愛聚;此則精誠所感,而上靈懸著也。黃星出漢,表當塗揖讓之符;紫氣見秦,呈典午南遷之應也。祅象著而殃鍾齊晉,蛇乘龍而禍連周楚;熒惑守心,始皇以終;流光墜地,公孫遂隙;此則先形以設兆也。使流入蜀,李邰辯其象;客氣逼座,嚴陵當其占;芒碭之異氣常存,舂陵之火光不絕;或稷星侵楚,氣兆晉軍,此則當時旌象也。周衰夜明,常星不見;漢失其德,日暈晝昏;女主攝政,遂使紀綱分析;權臣擅威,乃令至柔震動;景藏飛燕,地裂鳴雉,此則後事而星驗也。是乃或前事以告祥,或後攻而示罰,莫不若影隨形,如聲召音。凶謫時至,譴過無差,休應若臻,福善非謬,居遠察邇,天高聽卑,聖人之言,信其然矣。

 

  是故聖人寶之,君子勤之,將有興也,咨焉而已,從事受命,而莫之違。然垂景之象,所由非一,占人管見,異短別規。至如開基闡業,以濟民俗,因河洛而表法,擇賢達以授官,則軒轅、唐虞、重黎、羲和,其上也;疇人習業,世傳常數,不失其所守,妙賾可稱,巫咸、石氏、甘公、唐昧、梓慎、裨灶,其隆也;博物達理,通於彝訓,綜覈根源,明其大體,箕子、子產,其高也;抽秘思,述軌模,探幽冥,改弦調,張平子、王興元,其枝也;沉思通幽,曲窮情狀,緣枝反干,尋源達流,譙周、管輅、吳范、崔浩,其最也;托神設教,因變敦獎,亡身達節,盡理輔諫,谷永、劉向、京房、郎顗之,其盛也;短書小記,偏執一途,多說游言,獲其半體,王朔、東方朔、焦貢、唐都、陳卓、劉表、卻萌,其次也;委巷常情,人間小惠,意唯財谷,志在米鹽,韓楊、錢樂,其末也,參同異、會殊途,觸類而長,拾遺補缺,蔡邕、祖曬、孫僧化、庾季才,其博也;竊人之才,掩蔽勝己,諂諛先意,讒害忠良,袁充,其酷也;妙賾幽微,反招嫌忌,忠告善道,致被傷殘,郭璞,其命也。

 

  自古及今,異人代有,精窮數象,鹹司厥職,或取騷一時,或傳書千載,或竭誠奉國,或嘉遯相時,隱顯之跡既殊,詳略之差未等。余不揆末學,集某所記,以類相聚,編而次之。采摭英華,刪除繁偽,小大之間,折衷而已。始自天象,終於風氣。凡為十卷,賜名《乙巳》。每於篇首,各陳體例,書雲盡意,豈及多陳?文外幽情,寄於輪鄧,後之同好,幸悉余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乙巳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