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文化密码
(2015-10-05 14:22:17)
标签:
文化 |
分类: 道亦有道·源 |
时间:2015-7-23 19:27:45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张子宁
文物泛指历代遗存下来,并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东西,解读诸多与文物相关的词语,可以发现一些词语在古今文化密码中的关联与差异。
斡旋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常用于处理邻国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一个词语,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斡旋”一词最早来源于编钟,指的是每件编钟最上方用于悬挂挂钩的部位,斡是悬挂钟体的环,旋是用来衔斡的,用这两个部件可将编钟吊在梁架上,敲击出来的声音方能达到最佳共鸣状态,没有“斡旋”就没有编钟悠长深远的乐音。古人用编钟的两个部件名称组成“斡旋”一词,被后人广泛引申用以表述调和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问鼎和青铜器“鼎”有关,其词源于一个典故。“问鼎”一词最早出自于《左传》,鼎是指夏时期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铸造的九只大鼎。传说九鼎自夏至周,三代相传,成为周朝的镇国之宝。春秋时期,楚庄王协助周天子讨伐外族入侵者率领军队来到洛阳,在周天子辖境内检阅军队。周天子派人前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后人即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至今,国人仍然有着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节约”和“管辖”今时为两个常用词,在古代却与马具相关。节约形状一般为十字形或X形,中间空心。马具上有很多带子需要交叉扎绑,节约用于两条带子交叉处,不但可减少扎绑的绳节,而且节约时间,起到节制和约束的作用。
管辖本义是管理和统辖的意思,在车马具当中,“管”是枢要,“辖”是车轴上的铜质零件,可管住轮子不脱落。“管辖”为马车上关键部件,后被引申用来指重要的地位和枢要之所在。
在山西博物院展厅中陈列着一件“铜牺立人擎盘”,为国家一级文物。器物下方铸造有一只小动物“牺”,是当时古人想象出来的神兽,代表古代祭祀动物。“牺牲”指祭祀或祭拜的用品,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对祭祀之事极为看重,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仪规制,对祭品也有严格的规定。后来,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动物所做的祭品。正是因为牺牲最初是用作祭祀,祭品是舍己命为他人祈福,“牺牲”因而被后人赋予高尚的内涵,有了自我奉献的深意。
“模范”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最早和青铜器铸造有关,“模”和“范”最初是用来铸造青铜器的模具。凸起来是模,凹下去是范,合起来就是一套模范。后人将“模范”引申为学习榜样,模范代表就是让人们照着样子做。
另外,今人惯常重复古人使用过的一些词语,也与它们原来的含义大相径庭。
比如“敷衍”,在古代小说中是把故事铺张发展开来的意思,现在却用于虚伪地应付人事上;比如“文物”,在西周时期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而今却指前代遗物;比如“兴高采烈”,在魏晋时期是形容诗文感兴高远而文辞激烈的意思,而今却是形容兴致很高气氛很热烈的;比如“切磋”和“琢磨”,源于古代制玉技法,切、磋、琢、磨分别是制作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今人则用来形容相互之间精研学问或交流技艺的意思。
再比如“勾心斗角”,这个词出自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原意是指古代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描述中国古代木建筑的斗拱构架配合密切、彼此支撑,保持一种稳定、形成一种美,是百分之一百的褒义,多种版本的成语词典中也有此解释,但人们大多忽略了这个用法。
从文物的角度另类解读一些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往往能够意想不到地激发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斡旋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常用于处理邻国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一个词语,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斡旋”一词最早来源于编钟,指的是每件编钟最上方用于悬挂挂钩的部位,斡是悬挂钟体的环,旋是用来衔斡的,用这两个部件可将编钟吊在梁架上,敲击出来的声音方能达到最佳共鸣状态,没有“斡旋”就没有编钟悠长深远的乐音。古人用编钟的两个部件名称组成“斡旋”一词,被后人广泛引申用以表述调和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问鼎和青铜器“鼎”有关,其词源于一个典故。“问鼎”一词最早出自于《左传》,鼎是指夏时期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铸造的九只大鼎。传说九鼎自夏至周,三代相传,成为周朝的镇国之宝。春秋时期,楚庄王协助周天子讨伐外族入侵者率领军队来到洛阳,在周天子辖境内检阅军队。周天子派人前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后人即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至今,国人仍然有着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节约”和“管辖”今时为两个常用词,在古代却与马具相关。节约形状一般为十字形或X形,中间空心。马具上有很多带子需要交叉扎绑,节约用于两条带子交叉处,不但可减少扎绑的绳节,而且节约时间,起到节制和约束的作用。
管辖本义是管理和统辖的意思,在车马具当中,“管”是枢要,“辖”是车轴上的铜质零件,可管住轮子不脱落。“管辖”为马车上关键部件,后被引申用来指重要的地位和枢要之所在。
在山西博物院展厅中陈列着一件“铜牺立人擎盘”,为国家一级文物。器物下方铸造有一只小动物“牺”,是当时古人想象出来的神兽,代表古代祭祀动物。“牺牲”指祭祀或祭拜的用品,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对祭祀之事极为看重,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仪规制,对祭品也有严格的规定。后来,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动物所做的祭品。正是因为牺牲最初是用作祭祀,祭品是舍己命为他人祈福,“牺牲”因而被后人赋予高尚的内涵,有了自我奉献的深意。
“模范”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最早和青铜器铸造有关,“模”和“范”最初是用来铸造青铜器的模具。凸起来是模,凹下去是范,合起来就是一套模范。后人将“模范”引申为学习榜样,模范代表就是让人们照着样子做。
另外,今人惯常重复古人使用过的一些词语,也与它们原来的含义大相径庭。
比如“敷衍”,在古代小说中是把故事铺张发展开来的意思,现在却用于虚伪地应付人事上;比如“文物”,在西周时期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而今却指前代遗物;比如“兴高采烈”,在魏晋时期是形容诗文感兴高远而文辞激烈的意思,而今却是形容兴致很高气氛很热烈的;比如“切磋”和“琢磨”,源于古代制玉技法,切、磋、琢、磨分别是制作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今人则用来形容相互之间精研学问或交流技艺的意思。
再比如“勾心斗角”,这个词出自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原意是指古代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描述中国古代木建筑的斗拱构架配合密切、彼此支撑,保持一种稳定、形成一种美,是百分之一百的褒义,多种版本的成语词典中也有此解释,但人们大多忽略了这个用法。
从文物的角度另类解读一些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往往能够意想不到地激发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asp?id=326140
前一篇:P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