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纪事(一)
(2009-12-05 21:05:21)
标签:
豆腐丸虬江太史豆腐宴李纲沙县杂谈 |
分类: 盡雲飄渺·唸 |
明月当空,见月思故乡。
虽然身在故乡,依然会觉得有所思念,这就好比,相爱的人,面对面也会想着对方一样。
你可以不知道它在哪里,你也可以不认识它,但是你一定知道它,沙县,我的故乡。
一个宁静的小城,即便在外多少故事,此地依然安静如故。
起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平静的做运动,然后上班,下班,吃饭,吃小吃,购物,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安安静静,平平淡淡。
但在外,这里却是倍受关注的一个名词,沙县小吃。
在高楼之间,在棚户之中,在省内,在省外,在国内,在国外,无处不在的沙县小吃,可能让你觉得有些郁闷。
好比,在福州念书的时候,逛街逛累了,好吧,要吃什么。情侣套餐(拌面扁肉)。我晕,我在沙县吃就好了,到外地还吃什么沙县呢。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沙县本地人吃点心的地方,已经变成很多人,更多城市的一个饮食符号。
而身在福建山区的沙县,却依然平静。安静的推倒高山,悄悄的盖起高楼,一个又一个的项目默默的进驻,一群又一群的人们来到这里。
很多在大城市呆过的人来到这里,觉得这里好小,事实上,这已经是沙县有史以来最大城市范围。之前,沙县更小。
而之前,沙县,更热闹。
沙县由一条名为沙溪河的河流贯穿其间,分南北而立,被称作最排外的上海人也不曾想过,在沙县,北岸,东至一中,西至火车站,南至岸边,北至火车道,这才是被沙县称作真正沙县人聚集的地方,这里居住过的人们才能被称作真正的沙县人,而你看到东门,你看到的大洲,你看到如今异常繁华的新区和水南,在老沙县人看来,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称谓。只要你从外地而来,无论你在这个地方生活多少年,无论你的口音是否已经融入本地,一律称作客人。而沙县,确是很多很多客人和本地人一起建设起来的,城市很小,但是却真是一个中国现在的缩影。
说道那条沙溪河,本地人多少不太愿意沾这个光,更多的时候大家愿意称他太史溪。太史是何人?正是宋代名相李纲,宋代名相李纲任国史编修时,因上书国事被贬到沙县,谪居期间常泛舟河上(国史编修别称“太史”),故虬江又名“太史溪”。传说沙县城区沙溪河段古时有条镇溪之“虬龙”(有角的小龙)出现,故俗称“虬江”,沙县城关故简称“虬城”。虬江两岸,北靠凤岗山,南临凤凰山,真可谓龙凤呈祥各镇一方,故历代八方乡里有赞誉“虬城是灵山宝地”之说。
当年差点叫虬饶,还好俺娘英明决断,否则俺这辈子就杯具了- -。。
北岸,现在叫滨河路,曾经,庙门,中山路、李纲路,各种名号。几乎没有人不记得那条路,没有人不曾在那条路上生活过。大家都是邻居,那个时候沙县很小很小。
老爸说过这么一个事情,过年过节的时候,沙县人都喜欢买个豆腐,回家做个豆腐丸金包银什么的。于是就看到很多人大碗小碗,更有甚者直接用桶买的。而当年在沙县做豆腐的也就那么几家,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套关系。我们都熟熟的啊,你先给我啊,一个碗放在台子上,接着第二个人,大家都这么熟了。。。第二个碗。。最后老板怒了!整条街很熟啊,都是邻居啊。。然后不知是老板的怒气还是别的XX原因,于是,叠的高高的碗杯具了。。-
-||哦也!。。
这个豆腐,在沙县人的餐桌上绝对不是早餐的小葱拌豆腐这么简单,有酒店里的洪武豆腐宴,也有家中宴请宾客的简易豆腐宴。而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就是沙县豆腐丸。沙县的豆腐五公分见宽,绝对的白,估计上放眼望去,全国都很少这么白的豆腐,卤水的豆腐绝对是最好吃的,碾成豆腐泥,放些虾米,放些香菇,放些肉丸,清水下锅煮,清爽而不失风味。
冷冷的冬日,一碗热腾腾的豆腐丸,一口咬下去,满口清香,那豆香混着菇香,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