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道亦有道·源 |
西元1572年
隆慶六年十月,客星見?#124;北方,出閣道旁,壁宿度,曆十九日。這條記載比第谷的觀測早三天,是仙后座超新星爆發。
西元1604年
萬曆三十二年九月,客星見尾分,一更時出西南方,三十三年二月始滅。第谷也觀測了蛇夫座的這顆超新星,與明代記載的惶煊^測到。
西元1582年
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華,著作由李之藻筆錄,著有《渾蓋通天圖說》、《經天該》、《乾坤體義》等。從萬曆年間不斷有傳教士來華起,西方天文學知識逐漸傳向中國。
西元1606年
義大利傳教士熊三拔來華,著有《簡平儀說》、《表度說》。
西元1610年
葡萄牙傳教士陽瑪諾來華,著有《天問略》。
西元1622年
德國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來華,與明人李祖白譯有《遠鏡說》,反映了西學?#124;漸的部分情況。
西元1529年
明崇禎二年,因舊曆日食屢屢不驗,詔命徐光啟等人編造新曆,參加制曆的外國傳教士有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羅雅谷等人。他們想“熔彼方之材?#124;,入大統之模型”制定新曆。歷經五年多完成的有137卷之多的《崇禎曆書》卻完全不同於大統曆的模式,而是建立在第谷宇宙體系基礎上的歐洲天文學體系,反映了中國天文學向西方天文學體系的過渡。此曆因守舊派的反對在明代始終未能行用。
西元1643年
方以智著《物理小識》,其中寫道波蘭籍傳教士慕尼閣曾第一次向中國學者透露過哥白尼日心地動說。因不敢公開加之未作詳細說明而幾乎無人如曉。
西元1644年5月
清兵進入北京。湯若望以曆局首腦身份請降,並將《祟禎曆書》刪成103卷以《西洋新法曆書》之名進獻。使外國傳教士第一次進入欽天監,也使西方天文學體系得到了官方的承認。
西元1644年
清頒行了依西洋新法曆書推算而成的民用曆書《時憲曆》,首次在民用曆中改平氣為定氣。
西元1669年
在欽天監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奉旨鑄造新儀,於1673年造成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天體儀等六件,今存北京古觀象台。他還著有《靈台儀象志》,說明儀器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書後附有用新儀測得的全天星表。
西元1714年
清康熙五十三年,欽天監奉旨重修《西洋新法曆書》,1722年完成,命名《曆象考成》。1742年又編成《曆象考成後編》,拋棄了過時的本輪均輪體系,採用地心橢圓邉佣珊兔娣e定理,是將日地位置顛倒後的刻卜勒第一、二定律。
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西元1628~1682年)學貫中西,著述豐富。在《曉庵新法》等13種天文著作中,涉獵了日月食計算、內行星凌日,月掩行星等計算法,弘揚傳統天文學中的優秀成果,並吸取西法精華,作出創新的研究。
從師穆尼閣的薛鳳祚(西元1600~1680年)編譯著作十多種,其中《曆學會通》五十六卷,首次引進對數、三角函數對數,系統介紹歐洲天體邉佑嬎惴椒ā?
西元1744年
清乾隆九年,欽天監新製璣衡擾辰儀,是清觀象台上具有中國傳統天文儀器風格的唯一的一台儀器。
西元1752年
欽天監編成《儀象考成》32卷,介紹新制儀器,編成以弗拉姆斯蒂德星表為底本的有星3083顆的星表。1844年編成《儀象考成續編》32卷,其中有星3240顆的星表是道光年間的觀測結果。
西元十八世紀初,進獻皇宮的禮品中有英國製造的表演哥白尼太陽系體系的儀器,稱七政儀和渾天合七成政儀,可惜僅編入《皇朝禮器圖式》,鮮為人知。
西元1760年
法國傳教士蔣友仁向乾隆獻《坤輿全圖》圖旁說明哥白尼體系的正確和刻卜勒定律。該圖在鎖入深宮近四十年後翻譯出版,卻由阮元加了否定的按語。哥白尼體系在中國傳播艱難。
西元1799~1898年
由阮元、羅土琳、諸可寶、黃鐘駿分別主編的四卷《疇人傳》先後問世,書中匯集了包括清代的歷史上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的生平和事蹟,是一部重要的資料匯編,並有編者評注。
西元1845年
美國聖公會在上海創約翰書院並有設天文學科,1864年美國長老會在山?#124;登州辦同文會館,也設有天文學科。它們是外國人在華開辦最早的天文教育機構。
西元1853年
太平天國頒行麼天曆為它的革新精神表現在簡單好記、整齊劃一。小月三十天,大月三十一天,立春為元旦,節氣在月首,中氣在月中,一年長366日。但該曆在與天象的符合上很粗糙。
西元1859年
李善蘭與偉力亞力出版《談天》,是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天文學綱要》的中澤本。是詳細介紹當時歐洲天文學的重要譯著。為近代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媒介作用。
西元1872年
法國在上海建立徐家匯觀象台,1883年開始授時工作,1914年播發無線電時號;1894年日本在台北建立測候所;1898年德國在青島成立海岸信號局,1900年改為氣象天測所;1900年法國在江蘇松江縣建立佘山天文台。這些台站成為建立在我國的最早的近代天文學觀測基地。
西元1885年
康有為著《諸天讀》,書中稱讚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在近代天文學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策一次把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介紹到中國,修訂版中又加入張伯倫的重的星子假說和達爾文的月球起源於潮汐說,介紹了太陽系演化的新假說。
西元1911年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接管欽天監,建立中央觀象台,負責編算民用曆書,編譯出版《觀象歲書》和《觀象星辰》。
西元1912年
孫中山發布改曆令,使用公曆(格里曆)紀月、眨腥A民國紀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紀年也改用公曆。
西元1915年
中央觀象台的《氣象月刊》擴充為《觀象總報》,1922年中國天文學會成立後改為《觀象匯刊》,1924年後改為《中國天文學會會刊》,直到 1949年止。
西元1923年~1949年間
中國天文學會舉行過了二十二屆年會,並在 1925、1928、1935年分別派員出席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
西元1926年
中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成立。1947年又單獨成立天文系。
西元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行政委員會設立時政委員會,負責編算曆書。
西元1928年
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魯任首任所長。
中國留美學者張鈺哲發現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
西元1930年
中山大學建成天文台。
中國天文學會創刊普及雜誌《宇宙》。
西元1929年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動工,於1934年建成,由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長余清松主持設計和建設,台內設60cm反射望遠鏡、20cm折射望遠鏡、135mm子午環、羅氏變星儀等,是中國依靠自己力量建成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台。
西元1937年
9月因抗日戰爭,紫金山天文台大部分設備、圖書遷往昆明,1946年後才陸續遷回。
西元1938年
台北市立天文台建成,1948年台灣天文學會成立。
西元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改為紫金山天文台,屬中國科學院。1950年紫台設立昆明工作站,原上海徐家匯和佘山觀象台的天文部分,劃歸紫金山天文台領導。
西元1952年
8月,原由山大學天文系與齊魯大學天文專業合併遷往南京,建立了南京大學天文系。
西元1953年
8月,《天文學報》出版發行。
西元1957年
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國天文學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選出第一屆理事會。
西元1957年
7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下設有天文學史組。
9月,北京天文館建成開幕。
西元1958年
中國科學院決定籌建北京天文台和南京天文儀器廠,並建立了天津國際緯度站。
西元1960年
2月,北京師範大學建立天文系。
9月,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設立天文專業,1976年定名為天文物理專業。
西元1964年
南京天文儀器廠建成,於1965年製成43/60/80折反射望遠鏡, 1971年研製出光電等高儀,後陸續研發出許多高水準的天文儀器裝備國內各天文台。
西元1965年
開始出版我國自已編算的《天文年曆》,每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西元1970年
中國成功地發射?#124;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科學院籌建陝西天文台。
西元1973年
中國科技大學成立天體物理研究組,1977年擴展為研究室。
西元1975年
中國第一次回收衛星成功,它是我國發射的第四顆衛星。
西元1976年
3月8日,吉林地區降落了一場世界罕見的隕石雨,其中一號隕石重1770公斤。
西元1980年
5月12日,中國天文學會恢復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的會籍。
西元1980年
7月~9月,上海、北京、紫金山、陝西等天文台和武漢測地所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測。
7月1日,原BPV時號停播,時號發播由上海轉移到陝西天文台,BPM時號正式發播。
西元1984年
北京天文台密雲觀測站建成由28面9米天線組成的基線長1千米的綜合孔徑電波望遠鏡。
西元1985年
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建成有口徑1.25米的紅外望遠鏡觀測室,海拔960米,是由南京天文儀器廠研製的儀器。
北京天文台懷柔觀測站太陽磁場望遠鏡投入使用,這台儀器受到國內外太陽物理工作者的高度評價,是由南京天文儀器廠研製的。
西元1987年
上海佘山天文台1.56米反射望遠鏡投入使用,它是上海天文台與有關單位合作研製生產的,觀測室由上海江南造船廠承建。
西元1989年
紫金山天文台青海毫米波觀測站通過鑑定投入使用。
西元1981年
上海天文台使用6米天線與德國馬普電波天文研究所100米天線,首次實現了洲際甚長基線電波干涉測量。在此基礎上,上海天文台於1987年建成25米電波天線,有28個通道和專用高效磁帶機;可以進行多通道觀測。
西元1989年
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2.16米反射望遠鏡投入工作,這是南京天儀廠生產的國內目前口徑最大的望遠鏡。
西元1999年
1月27日,台灣第一顆人造衛星“中華衛星一號”發射升空。
隆慶六年十月,客星見?#124;北方,出閣道旁,壁宿度,曆十九日。這條記載比第谷的觀測早三天,是仙后座超新星爆發。
西元1604年
萬曆三十二年九月,客星見尾分,一更時出西南方,三十三年二月始滅。第谷也觀測了蛇夫座的這顆超新星,與明代記載的惶煊^測到。
西元1582年
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華,著作由李之藻筆錄,著有《渾蓋通天圖說》、《經天該》、《乾坤體義》等。從萬曆年間不斷有傳教士來華起,西方天文學知識逐漸傳向中國。
西元1606年
義大利傳教士熊三拔來華,著有《簡平儀說》、《表度說》。
西元1610年
葡萄牙傳教士陽瑪諾來華,著有《天問略》。
西元1622年
德國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來華,與明人李祖白譯有《遠鏡說》,反映了西學?#124;漸的部分情況。
西元1529年
明崇禎二年,因舊曆日食屢屢不驗,詔命徐光啟等人編造新曆,參加制曆的外國傳教士有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羅雅谷等人。他們想“熔彼方之材?#124;,入大統之模型”制定新曆。歷經五年多完成的有137卷之多的《崇禎曆書》卻完全不同於大統曆的模式,而是建立在第谷宇宙體系基礎上的歐洲天文學體系,反映了中國天文學向西方天文學體系的過渡。此曆因守舊派的反對在明代始終未能行用。
西元1643年
方以智著《物理小識》,其中寫道波蘭籍傳教士慕尼閣曾第一次向中國學者透露過哥白尼日心地動說。因不敢公開加之未作詳細說明而幾乎無人如曉。
西元1644年5月
清兵進入北京。湯若望以曆局首腦身份請降,並將《祟禎曆書》刪成103卷以《西洋新法曆書》之名進獻。使外國傳教士第一次進入欽天監,也使西方天文學體系得到了官方的承認。
西元1644年
清頒行了依西洋新法曆書推算而成的民用曆書《時憲曆》,首次在民用曆中改平氣為定氣。
西元1669年
在欽天監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奉旨鑄造新儀,於1673年造成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天體儀等六件,今存北京古觀象台。他還著有《靈台儀象志》,說明儀器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書後附有用新儀測得的全天星表。
西元1714年
清康熙五十三年,欽天監奉旨重修《西洋新法曆書》,1722年完成,命名《曆象考成》。1742年又編成《曆象考成後編》,拋棄了過時的本輪均輪體系,採用地心橢圓邉佣珊兔娣e定理,是將日地位置顛倒後的刻卜勒第一、二定律。
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西元1628~1682年)學貫中西,著述豐富。在《曉庵新法》等13種天文著作中,涉獵了日月食計算、內行星凌日,月掩行星等計算法,弘揚傳統天文學中的優秀成果,並吸取西法精華,作出創新的研究。
從師穆尼閣的薛鳳祚(西元1600~1680年)編譯著作十多種,其中《曆學會通》五十六卷,首次引進對數、三角函數對數,系統介紹歐洲天體邉佑嬎惴椒ā?
西元1744年
清乾隆九年,欽天監新製璣衡擾辰儀,是清觀象台上具有中國傳統天文儀器風格的唯一的一台儀器。
西元1752年
欽天監編成《儀象考成》32卷,介紹新制儀器,編成以弗拉姆斯蒂德星表為底本的有星3083顆的星表。1844年編成《儀象考成續編》32卷,其中有星3240顆的星表是道光年間的觀測結果。
西元十八世紀初,進獻皇宮的禮品中有英國製造的表演哥白尼太陽系體系的儀器,稱七政儀和渾天合七成政儀,可惜僅編入《皇朝禮器圖式》,鮮為人知。
西元1760年
法國傳教士蔣友仁向乾隆獻《坤輿全圖》圖旁說明哥白尼體系的正確和刻卜勒定律。該圖在鎖入深宮近四十年後翻譯出版,卻由阮元加了否定的按語。哥白尼體系在中國傳播艱難。
西元1799~1898年
由阮元、羅土琳、諸可寶、黃鐘駿分別主編的四卷《疇人傳》先後問世,書中匯集了包括清代的歷史上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的生平和事蹟,是一部重要的資料匯編,並有編者評注。
西元1845年
美國聖公會在上海創約翰書院並有設天文學科,1864年美國長老會在山?#124;登州辦同文會館,也設有天文學科。它們是外國人在華開辦最早的天文教育機構。
西元1853年
太平天國頒行麼天曆為它的革新精神表現在簡單好記、整齊劃一。小月三十天,大月三十一天,立春為元旦,節氣在月首,中氣在月中,一年長366日。但該曆在與天象的符合上很粗糙。
西元1859年
李善蘭與偉力亞力出版《談天》,是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天文學綱要》的中澤本。是詳細介紹當時歐洲天文學的重要譯著。為近代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媒介作用。
西元1872年
法國在上海建立徐家匯觀象台,1883年開始授時工作,1914年播發無線電時號;1894年日本在台北建立測候所;1898年德國在青島成立海岸信號局,1900年改為氣象天測所;1900年法國在江蘇松江縣建立佘山天文台。這些台站成為建立在我國的最早的近代天文學觀測基地。
西元1885年
康有為著《諸天讀》,書中稱讚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在近代天文學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策一次把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介紹到中國,修訂版中又加入張伯倫的重的星子假說和達爾文的月球起源於潮汐說,介紹了太陽系演化的新假說。
西元1911年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接管欽天監,建立中央觀象台,負責編算民用曆書,編譯出版《觀象歲書》和《觀象星辰》。
西元1912年
孫中山發布改曆令,使用公曆(格里曆)紀月、眨腥A民國紀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紀年也改用公曆。
西元1915年
中央觀象台的《氣象月刊》擴充為《觀象總報》,1922年中國天文學會成立後改為《觀象匯刊》,1924年後改為《中國天文學會會刊》,直到 1949年止。
西元1923年~1949年間
中國天文學會舉行過了二十二屆年會,並在 1925、1928、1935年分別派員出席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
西元1926年
中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成立。1947年又單獨成立天文系。
西元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行政委員會設立時政委員會,負責編算曆書。
西元1928年
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魯任首任所長。
中國留美學者張鈺哲發現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
西元1930年
中山大學建成天文台。
中國天文學會創刊普及雜誌《宇宙》。
西元1929年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動工,於1934年建成,由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長余清松主持設計和建設,台內設60cm反射望遠鏡、20cm折射望遠鏡、135mm子午環、羅氏變星儀等,是中國依靠自己力量建成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台。
西元1937年
9月因抗日戰爭,紫金山天文台大部分設備、圖書遷往昆明,1946年後才陸續遷回。
西元1938年
台北市立天文台建成,1948年台灣天文學會成立。
西元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改為紫金山天文台,屬中國科學院。1950年紫台設立昆明工作站,原上海徐家匯和佘山觀象台的天文部分,劃歸紫金山天文台領導。
西元1952年
8月,原由山大學天文系與齊魯大學天文專業合併遷往南京,建立了南京大學天文系。
西元1953年
8月,《天文學報》出版發行。
西元1957年
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國天文學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選出第一屆理事會。
西元1957年
7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下設有天文學史組。
9月,北京天文館建成開幕。
西元1958年
中國科學院決定籌建北京天文台和南京天文儀器廠,並建立了天津國際緯度站。
西元1960年
2月,北京師範大學建立天文系。
9月,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設立天文專業,1976年定名為天文物理專業。
西元1964年
南京天文儀器廠建成,於1965年製成43/60/80折反射望遠鏡, 1971年研製出光電等高儀,後陸續研發出許多高水準的天文儀器裝備國內各天文台。
西元1965年
開始出版我國自已編算的《天文年曆》,每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西元1970年
中國成功地發射?#124;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科學院籌建陝西天文台。
西元1973年
中國科技大學成立天體物理研究組,1977年擴展為研究室。
西元1975年
中國第一次回收衛星成功,它是我國發射的第四顆衛星。
西元1976年
3月8日,吉林地區降落了一場世界罕見的隕石雨,其中一號隕石重1770公斤。
西元1980年
5月12日,中國天文學會恢復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的會籍。
西元1980年
7月~9月,上海、北京、紫金山、陝西等天文台和武漢測地所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測。
7月1日,原BPV時號停播,時號發播由上海轉移到陝西天文台,BPM時號正式發播。
西元1984年
北京天文台密雲觀測站建成由28面9米天線組成的基線長1千米的綜合孔徑電波望遠鏡。
西元1985年
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建成有口徑1.25米的紅外望遠鏡觀測室,海拔960米,是由南京天文儀器廠研製的儀器。
北京天文台懷柔觀測站太陽磁場望遠鏡投入使用,這台儀器受到國內外太陽物理工作者的高度評價,是由南京天文儀器廠研製的。
西元1987年
上海佘山天文台1.56米反射望遠鏡投入使用,它是上海天文台與有關單位合作研製生產的,觀測室由上海江南造船廠承建。
西元1989年
紫金山天文台青海毫米波觀測站通過鑑定投入使用。
西元1981年
上海天文台使用6米天線與德國馬普電波天文研究所100米天線,首次實現了洲際甚長基線電波干涉測量。在此基礎上,上海天文台於1987年建成25米電波天線,有28個通道和專用高效磁帶機;可以進行多通道觀測。
西元1989年
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2.16米反射望遠鏡投入工作,這是南京天儀廠生產的國內目前口徑最大的望遠鏡。
西元1999年
1月27日,台灣第一顆人造衛星“中華衛星一號”發射升空。
前一篇:中国古代天文编年史(中)
后一篇:中国道教神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