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中国出现一个“之最”热,于是,弄出了许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现如今,“最”字又香起来。什么最美这个,最美那个,最好时期……有人走到江西婺源一看,哇!粉墙黛瓦,菜花遍野,没见过,便下了结论:中国最美乡村。再无余地,一句话说到顶儿了。
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有两解:1、副词,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人或事物;2、居首位的;没有能比得上的。
本人理解,最美的,最好的,最大的……首先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必须是切实可考的。比如,说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那就一定要有切实可考、无可争议的数据和资料,并且,必须对全世界所有可能与之比肩的山峰进行了认真测量之后,才能认定。那么,假如你说某某某是世界上最怎么怎么样的人,就需要把他和全世界任何人加以比较之后,方可下此结论。博尔特是奥运冠军,他是某届或某几届短跑金牌得主,只能说明他是这几届奥运会上某项目成绩最好的。能不能因此断定博尔特就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人呢?我以为不能。因为,博尔特没有和全世界每一个人比试过,谁也不敢保证在全世界没一个人跑得过博尔特。同时,在博尔特之后屈居亚军的第二名,也不是这届赛会短跑最快的人“之一”。冠以“最”字的,只有一个,除非成绩完全相同的并列冠军。
有的地方,为了提高家乡的知名度,而在广告里把他那里封为“最美”的。怎奈《广告法》不允许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用“最‘字显然不妥,只好该称“醉美”,用谐音来“曲线救国”,真是用心良苦。
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教师、医生、工人、农民、军人,还是农民工、大学生、科学家……好样的不胜枚举,“不露相”的真人有的是。如若刻意挑出那一个“最”好、“最”美抑或“最”差的,谈何容易!第一,必须进行毫无遗漏没有死角的比对,工作量太大,几乎不可能;第二,必须有一个可操作的标准,才有可比性。这个标准不好确定。这样的事情,绝不是哪一家媒体一拍脑门儿,经几番遴选就能够搞定的。你所弄出来的那些“最”什么的人或事物,也许确实难得,非常感人。但是,你只能说那是你所见过的那个“最”,不能说他是中国之最,更不能说是世界之最。
我们的考古专家就比某些媒体做事严谨、科学。他们在下任何一个结论时,总有一个限制词是必须要用的,即“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判定,是最早或最大、最好……的。科学家们绝不会胡说八道,只要是自己弄的事儿,就一口咬定是“最”大、“最”美、“最”好……的。
这样一种习气,是当今社会浮躁之气的反映,说明有些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见少识浅,“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他们鼓捣的事情,也往往是热闹一时,时过境迁,便烟消云散,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我在想,某些先生动不动把什么都冠以“最”字,后面的日子还怎么过呢?将来更好更美更大……的出来了,您还有词儿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