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是:地球没谁都转,春晚没谁都演。
本人一向挺喜欢赵本山,对老赵绝无偏见。
我认为,春晚应该感谢赵本山。但是,赵本山更得感谢春晚。实事求是地讲,如果压根就没有赵本山,央视春晚也得搞,而且也不见得不好看。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春晚,就没有他赵本山的今天。这话不为过吧。诚然,如果没有赵本山,人们自然就欣赏不到赵氏风格的小品。可是,话还得说回来,在同一时间同一舞台,看了赵氏小品,可也就看不成别样风格的小品了。想当年,闹文革那阵子,全国只有八出样板戏,红火了十年。后来批了一阵子,说是文艺荒漠。可那毕竟还有八出戏。现如今,一个赵本山统治中国小品二十多年,而且他说让谁出名,谁就出名。难道中国真的没人了?老实说,由于赵本山如此这般长期占据着央视春晚小品阵地,不知扼杀了多少该出头而出不了头的好戏和好人才呢。这实在是央视的一大过错。
体育界不同于文艺界,不管你多大岁数,也无论你把持了多少年,只要没人战胜和超过你,你就是“王者”。文艺界没有硬指标,缺乏硬杠杠。真好还是假好,有时就凭良心、靠关系了。于是乎,压制人才、糟蹋人才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人说观众犯了“赵本山依赖症”。这话应属少数个人的武断结论。老百姓哪有什么“依赖症”?很可能是春晚导演班子甚至央视自己患了赵本山依赖症。他们认为没有赵本山不行,那是因为他们不自信,没本事。没有赵本山,他们就没“脉”了。这回可好,赵本山终于撑不住了,看他春晚还弄不弄?
本人也爱看名演员。但是,我更喜欢新面孔。在很多情况下,新面孔比老面孔好。看新戏新面孔,人们不受老印象的干扰,容易“入戏”。近年来,某些本来应该十分庄重非常重大的题材,却搞成了信手拈来的“急就章”,名演员大杂烩,害得观众半天不能入戏,却翻来覆去关注某某某某某某的表演,甚至是令人作呕的表演。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名演员甚至大师,都是被压了多少年之后,突然有一次老演员因故不能登场而临时“救场”的机会,才一举成名。应该说,这些因救场而成名的演员,算是幸运的——他们总算等到出头之日了。谁知道有多少才华出众的新人到死都没能等到这一天呢!
我一向主张,演员一定要“收在‘好’上”。虽然不必“见好就收”,但千万不要弄到实在挺不住了才算罢休,耽误了自己的身体,耗尽了别人的前程,蹂躏了观众的胃口……
说实在的,不要说没有赵本山春晚还得办,就是没有春晚,老百姓也得过年。你信不信?
再有几个小时就到春晚时间了。我们倒要看看没有赵本山行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