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潸然泪下的“蝎子爪”
静观云涛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蚰蜒无处藏。”这两句俗话都是说的“二月二”节,也叫龙头节。
龙头节相传起源于伏羲氏时代,到明清时就把这一天称为了“龙抬头”。因为到了农历二月二,天气转暖,一些冬季休眠的昆虫和小动物都渐渐醒过来了,随之,雨水也就来到了。此时,老百姓都要要点上蜡烛,照房梁,照壁缝,目的是驱除和消灭蜈蚣、蝎子等害虫。
其实对于上面所说的两句俗话,我倒真的不感兴趣,吸引我的却是下面这句“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嘣豆豆就是炒“蝎子爪”。在我们山东一带,二月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吃炒豆的习俗。当日清晨,家家用盐或糖来炒豆子,这叫炒“蝎子爪”。
今年二月二的前一晚上,不知道是哪来的灵感,我突然想到要炒“蝎子爪”。夫人对此也很支持,很快就给我找出来一小盆儿金色的黄豆。当我接过黄豆,将花椒、茴香等材料组合好准备制作的时候,突然,从眼睛里滑落了滴滴的泪水!因为,当我看到这些制作“蝎子爪”的原料的时候,就不禁回想起了我的姥姥,回想起当年他老人家为我们炒制“蝎子爪”的情景。
姥姥是一个性格坚强,心地善良的中国妇女。她姓鹿,名字叫鹿悦英,出生于农历1901年的正月初四,属牛。姥姥家庭境况较好,成年后嫁给了同样家境富裕的我的姥爷。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姥爷家家道中落,姥姥和全家人一起去了大连“闯关东”,后于1948年回到山东肥城县的家乡。
姥姥的前半生,享过福,也受过罪。享福的时候,她可怜穷人,经常接济贫困的乡亲。受罪的时候,她带着孩子们出门讨饭。这些经历,养成了姥姥既要强又善良的性格。
解放后,舅舅们和我的母亲都在各地工作,社会变革了,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1955年之后,姥姥就一直在我们家生活,帮着整天忙于工作的我的母亲照料孩子。几十年来,姥姥对我们兄弟,特别是对我的爱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对姥姥的感情甚至可以超过我的父亲母亲!姥姥比较健康的活到了89岁,可以说是无疾而终。临终的前一晚上,头脑依然清醒的姥姥还在给我拉家常。
她老人家对我说:“涛啊,你一定要教育好孩子啊!教育好孩子是一件大事儿啊!我们过日子不就是过的子孙后代吗?!”当时,我的儿子只有几岁。我牢记着姥姥的嘱咐,用道理和爱心来教育自己的儿子。现在,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参加工作,是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儿媳也是名牌大学的硕士,两人都是大学的教师。现在想来,姥姥一个旧社会走过来的耄耋老人,那么重视对后代的教育,真的是英明之至啊!
记得每到“二月二”即将来临的时候,姥姥就用簸箕扬去黄豆里面的杂物,然后将豆子泡在清水中大半天。豆子泡好后,就将其倒在放入花椒、大料、茴香和食盐等调料的锅里煮。豆子煮好之后,再将其摊在锅筚上晾干。豆子晾干了,姥姥会在锅里放一点点豆油,然后把五香的豆子下到锅里翻炒,直到把豆子炒到黄中带一点黑色,把豆中的水分炒出,这喷香的“蝎子爪”才算炒好了!
炒好的“蝎子爪”会被姥姥分成好多份儿,然后由我分别送给邻居的小朋友们,当然,还要留出送给老师的那一份儿。
二月二那天早饭后,我端着用茶碗儿盛好的“蝎子爪”去学校上学。带着恭敬的心情,我把姥姥炒制的“蝎子爪”送给老师。班主任老师冉令文老先生抓起几粒“蝎子爪”放到嘴里嚼嚼,品品滋味儿,不住的点头说:“好吃!好吃!”这时候,我的心里啊,都美醉了!
而今,我一边回忆着姥姥制作“蝎子爪”的方法,一边做着我平生第一次亲手制作的“蝎子爪”。
农历二月二日的早晨,我翻炒着金黄色豆粒的时候,思念的泪水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我感恩姥姥对我无微不至的哺育,感恩她教我怎样做一个好人!
“蝎子爪”炒好了。我留出了一小碗儿,放到了冰箱里。
我告诉夫人:“清明节的时候,让姥姥他老人家尝尝我做的‘蝎子爪’”,说着,我的眼泪又一次滑落下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