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表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春节庙会有感
静观云涛
撰文/摄影
民俗,就是民间的习俗。

庙会上,踩高跷的丑儿最吸引眼球!
说到民俗,有许多不同类别。有生活中的民俗,劳动中产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民俗,不同的社会组织也有不同的民俗,物质生活里有民俗,精神领域里面也有民俗。
虽然民俗的形式千差万别,但是它的含义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的民间习俗。各地的民俗被各地的人民所喜爱,所接受,所流传,有些民俗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依托,成为了带有迷信痕迹但又不是迷信的一种活动。
对于各地区、各民族、各种类型的千千万万种的民俗,我们不可能用只言片语可以叙述过来,那就花海撷英,简要的说说民俗表演吧。
春节期间,我来到了大明湖庙会,被庙会上的民俗表演所吸引,也被那些民俗的艺人所感动。
诚然,那些民俗表演艺人和民俗活动的传承者是表演收入的得益人,但是,我想,如果没有这微薄的经济动力,恐怕很多的民俗绝活儿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会失传。所以,提高民俗文化包括民俗表演的价值,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亟待考虑的问题。据说山东的平阴有一种民俗艺术叫“驴皮筒”,是在一个长长的竹筒的一头,裹上驴皮,艺人用手敲击皮子,竹筒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艺人和着节奏,用方言演唱水浒、三国和一些民间传说故事。由于这种表演收入太低,已经很少有人去学习去传承。目前仅有一位六十几岁的艺人还能掌握和表演这种民间艺术,但没有人去乐意学习,包括他的儿子和孙子,这种民俗艺术也就面临着失传,面临着永远消失。
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各地政府也在抢救和挖掘这些民间艺术的瑰宝。相信,只要能够合理的投入资金,建立相应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机制,祖国的民俗文化艺术一定会得到发扬光大!
庙会上,民俗表演总是能够吸引节日的人们。那踩高跷的丑儿,舞龙人的龙头人,舞狮人与观众的亲密接触;还有那拉洋片人的高声吆喝,惟妙惟肖的面人儿,据说永远不会溶化的糖画儿;还有,小艺人的杂技表演,真人雕塑的新奇和逼真等等,民俗表演带给人们的是节日的快乐,是乡土的气息,也是儿时的回忆。
当然,民俗表演在所有的文艺活动中还是处于下风,民俗表演艺人的收入也较低。而且,现在各地的节庆庙会还都是以庙会养庙会,不收门票的庙会真的很少很少。人民群众买门票逛庙会,真的很无奈!也可以看出各地对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和老百姓文化生活的投入还没有纳入到议事日程。不知道也没有专家考证过,千百年来,各地的庙会是有县衙乡衙收门票的吗?抑或是由庙里的方丈和尚收门票的吗?不要说那久远的百年以前,就是儿时的六十年代,爷爷带我去逛庙会,好像也不曾记得在有人那空旷的河滩上收取门票啊!
几千年来历代政府都在收取的农业税,今天我们的政府取消了。几千年来从没听说过的庙会收门票,今天各地却都在收了!
为了挖掘、恢复、传承祖国的民俗文化,政府应该预算出一定的资金,支持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辛苦一年的老百姓把属于自己的年,过的更加开心、舒心、顺心!
彩龙动起来!
快门:1/25秒
金狮舞起来! 快门:1/30秒
高跷踩起来!
镜头:尼康70-200
光圈:F2.8
民俗表演老艺人,您在想什么?
杂技表演小艺人,小小年纪你就登台献艺了?
年轻的小伙子,感谢你传承了祖国的民间艺术!
真人雕塑的扮演者一动不动,真的很辛苦哦!
拉洋片是最年轻的民间艺术“玩意儿”。
老虎枕头枕着一定很舒服!
糖画艺人说:我做的糖画100年都不会化!
美哉!冬日大明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