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2008-11-06 18:53:21)
标签:

孟府

孟母

嫡裔

仁政

孟子

孟庙

邹城

孟母三迁

儒家思想

文化

分类: 社会/生活/评论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姊妹松  摄影/撰文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抽时间去游览了位于山东邹城市的孟府和孟庙。除饱览了此地的风光和历史文化外,还体会领略了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人孟子的精神,收获很大!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孟子,(前 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轲幼年丧父,家庭比较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就是说孟子是孔子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实际上,孔子比孟子早出生了179年!导游告诉我孔子和孟子的年龄差别,还真感到意外,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认为孟子是孔子的学生,现在看来这对“师生”的年龄相差实在太大了!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孟轲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我们一行五人来到孟府的时候,天气非常好。票价30元,价位适中,七十岁以上老人免票,我们只买了两张门票,为了了解的更加详细,我们请了一位导游。

 孟府,位于邹城市南关,亦称“亚圣府”,我问导游亚圣的亚是不是第二的意思,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孔子是圣人,孟子也就是圣人第二了。孟府是孟子嫡裔居住的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测为金元时代所建,经过历代重修扩建,孟府现占地六十余亩,前后七进院落,共有楼、堂、阁、室一百多间。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大门为三楹,门上正中高挂“亚圣府”竖匾,黑漆大门上彩绘门神。二门称“礼门”。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接待官员、 处理公务之所。厅堂高大宽敞,内设公案。东西两侧的銮驾架上插着 “肃静”、“回避”等各种仪仗。大堂东西两厢,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和执事等机构和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左右专设鼓乐楼,为奏乐之处。

 孟府的后半部为内宅,进入内宅门便是上房院,为孟子嫡裔世袭“ 翰林院五经博士”居住之处。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上房院后是“赐书楼“院,为孟氏存放档案和钦赐书籍之楼。最后一进是孟府的花园,园虽小却因布局紧凑,给人以一种洁雅简朴之感,是休憩的好去处。

 孟府以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建筑格式为前堂后寝式。据说,孟府现在还保存着历代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和家藏珠室玉玩、宗族档案、古书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但这些文物我们看到的不多。

 孟庙与孟府毗邻,是祭祀孟子的庙宇。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孟庙始建于北宋(1037年),原址位孟子陵墓旁,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于现址,至明代具现在规模。孟庙呈长方形,前后分五进院落,共有各类殿宇64间,木坊4座,石坊1座。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成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配列。前部为二十大院,后部分左、中、右三路。庙内建筑布局开阔,疏密相宜,院院不同,各具格局。亚圣殿宏伟壮观,高17米,面积560多平方米,重檐九脊,绿琉璃瓦盖顶,朱漆彩绘柱梁。殿内正中供奉孟轲像。楣上有清雍正皇帝御书的“守先待后”横匾。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庙内的寝殿、启圣殿、孟母殿、及御碑亭,各具特色。庙内有碑碣350多块,“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二块,最为引人注目。孟母殿在庙的东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镌“母教一人”大字。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在游览孟府孟庙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孟子的儒家思想:那就是仁政。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的这种学说与当今我们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是何其的相似!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在当今社会,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当然还有信,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参观孟府孟庙,使我印象更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仉(zhang)氏没有改嫁,带着孟子过日子。导游特别告诉我,据考证,孟母是由山西迁到邹的。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孟母母子住在现在的凫村,据说凫村现在已经划归了曲阜市。那个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学会了丧葬时的一些事,如两脚并拢跪地大哭等等。孟母感觉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搬到了邹城西边的庙户。这个地方临街,离杀猪宰羊的很近。孟子就又学会了些做买卖和用泥捏了牲畜再屠宰的事情。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了邹城南面的学宫附近,孟子在这里学会了行礼跪拜,揖让进退的事情,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孟府孟庙,我了解到,平常经常提到的很多名言,原来都是孟子的言论。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游完孟府孟庙,我在深思,没有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扬光大,儒家学说在中国能够这么根深蒂固吗?

 孟府孟庙一游,今生受益匪浅!

游览孟府孟庙,领略孟子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