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粒黄豆的故事
——兼谈开源与节流
姊妹松
在鲁中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在山根下,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姓牛,老当家的叫牛在山,村里人都叫他老山老山的。这老山的媳妇给他生了三个儿子,儿子长大了,都娶上了媳妇。一家子一心一意地种着自己的几十亩地,小日子过得还真不错。
时光如梭,几十年过去了,不觉老两口都上了年纪。儿媳妇们开始算计今后谁来当家。大儿媳妇平时懒点儿,不太爱干活计,她就寻思:“要是我来当家就好了,只管管家务事,也就可以不参加劳动,不用下地干农活了。”二儿媳妇有点馋,好吃好东西,她想到:“如果我要当了家该多好!灶间里的好东西就可以多吃点。”只有三儿媳妇没想这些事儿,只顾早出晚归的劳动。
一天,牛在山把三个儿媳妇叫到身边,他拿出了九粒黄豆,平均分给儿媳妇们。老山说:“你们收好自己的三粒黄豆,到时候有用处!”三个儿媳妇都很纳闷,不知道公爹这是唱的哪出戏,怎么猜也猜不出是什么意思。
过了些日子,大家渐渐把这件事忘记了,老大家的三粒黄豆找不到了;老二媳妇的让她烧着吃了;而老三媳妇呢?她把豆子小心的收着,等到春天,种到了地里,秋天收了豆子就做种子,第二年再种上,就这样种了五年。
第六年的一天,老山把一家子人家都叫到堂屋里。他要向三个儿媳妇要回豆子。大儿媳妇和二儿媳妇红着脸拿不出来,三儿媳妇问道:“您老是就要三粒啊,还是都要?”老山说:“都要。”三儿媳妇领着大家来的她屋里,大伙儿一看,吓了一大跳:那豆子盛了满满一大囤。
当天,家里用老三媳妇打的豆子做了一个豆腐,老山置办了一大桌酒席。酒席上,老山把个当家的权利交给了三儿媳妇。大媳妇和二媳妇把个脸羞得通红通红的,虽然没有当了家,但也是心服口服的,后来也就知道过日子了。
打那以后,三儿媳妇当了家,牛在山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富裕,这个故事也就流传开了。
这则故事使我想到了我们平时说的开源与节流。开源就是增加收入,解放生产力,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而节流就是节省开支,勤俭节约,减少成本,减少费用,二者都非常重要。
但是我认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重要的还是要开源,因为如果不千方百计的去增加收入,而是一味的减少成本,减少费用,是不会有大的发展的。
虽然节流非常重要,但比起开源来,节流还要节的有道理。当前,国际经济形式非常严峻,怎样去拉动内需?一方面要扩大消费,一方面要勤俭节约,看起来是个矛盾,实际上,在房地产、投资类产品和消费量产品等方面,就应该加大需求,才能保持整个经济链的正常运行,才能保持较低的失业率。
开源与节流,扩大内需与谨慎消费,这是相互想成的,既要相互兼顾,又要抓住主要矛盾。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