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麻离青”钴料呈色之迷

标签:
杂谈 |
“苏麻离青”钴料呈色之迷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品类中的一朵奇葩,自元朝创烧以来,长期占据彩瓷类的主导地位。其中,元青花及永宣青花瓷由于“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运用,独成一绝。清乾隆以来永宣青花备受推崇、仿制,但终无成功者。笔者通过对实物标本的观察,试解其呈色之迷。
“苏麻离青”系进口料,据传来自伊朗地区的某个钴矿,原料现已枯竭。“苏麻离青”钴料成分复杂,除钴氧化物外还含有铁氧化物,因此,“苏麻离青”的特征呈现复杂性。另据试验,当钴料在无釉面覆盖时烧制,呈黑色。因此,当釉下的钴料颗粒上浮至釉面时,呈现黑色而非蓝色。笔者认为“苏麻离青”的融散、贴锈斑特征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一、
青花在釉面中的位置是由钴料与面釉在熔融状态下的比重差决定的,如钴料的比重大,青花贴骨,反之则青花上浮。“苏麻离青”的细钴料比重大于青白面釉,因此,其青花发色沉于釉下。但其中有部分铁化合物比重小于青白釉,故在熔融状态下,会上浮于釉面。
观察”苏麻离青”的晕散特征,就会发现所谓的晕散是线条中有漂移状蓝点。此类晕散点的形成主因,是当颗粒状钴料在釉面中轻微上浮时,熔融状况下的釉面发生轻微流动而产生的结果。细观实物标本,此类晕散多随釉面流动方向扩散。当颗粒状钴料上升至釉面时,其呈色就会发黑。因此,元青花的铁锈斑多由点状成片,现代的仿品由于涂刷细度很高的氧化铁剂(或钴料),铁锈斑多成片状。当然部分元青花由于使用的钴料细度很好,点状特征有所减弱。
二、
“苏麻离青”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铁锈斑的下凹,这种现象反映了钴料与面釉熔点与收缩率的差异。“苏麻离青”的熔点低于面釉,当炉温下降,面釉开始凝固时,上浮于釉面的钴料尚处融化状态,随者炉温的进一步下降,铁锈斑也开始固化。但由于此处成分的收缩性要大于釉面,因此,在收缩过程中釉面发生下凹,观察铁锈斑的边缘,其与面釉的交接处过度平缓,没有釉面开裂现象,说明此时的面釉尚处在软塑状态,有较强的变形能力。
三、
“苏麻离青”特征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钴料的细度。通过其所呈现的特征可推断,“苏麻离青”原料具有松散的结构形态,类似于水浮石,孔隙比较大。古人在碾压粉碎过程中,细度不够,成品钴料液中存有颗粒状悬浮细粒,这些钴料颗粒仍然保持一定的孔隙率,是形成融散和黑斑的主要原因。面釉融化后,这些颗粒内的空气形成气泡,带动颗粒物在釉面内上升,从而形成融散效果和黑色铁锈板效果。这里要说明的是,黑色斑痕是钴斑,真正的铁锈斑成褐色或金属色。古人用钴料绘画时往往使用浓钴料液勾线,淡钴料液涂面,浓淡钴料液所含的颗粒物数量不同,由此形成铁锈斑有一定分布规律的特点。
四、
元青花的铁锈斑中,在放大镜下往往能观察到沟壑状纹理。这种纹理是时间及埋藏环境所形成的。研究过古瓷的人士一定熟悉此种釉面侵蚀痕。产生的原因如同用湿布擦玻璃窗,再观察其干燥过程的水渍痕变化,就能感悟到此类侵蚀痕的形成过程。因此,存在于铁锈斑中的沟壑状纹理也是鉴定真假元青花的一大法宝。
综上所述,”苏麻离青”钴料的细度、比重、收缩率、熔点、青白面釉熔融后的流动性,是形成“苏麻离青”具有独特特点的主要原因。现代仿品只能仿制其中的一二个特征,尚无法同时仿制所有的特征,因此,高仿品与真品还是有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