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哈尔滨游记 |
分类: 踏遍清秋路(游四方) |
大概选错了去哈尔滨的季节,火车上遇到的东北朋友很是不解地问:“为什么春天来看哈尔滨?应该冬天去看冰雕啊!”我只得解释实在是怕冷。
对我一个南方人而言,哈尔滨已经是很北的城市了——北纬45度45分。一路上和朋友讨论“哈尔滨”这个名字的由来,总觉得不是源自汉语。得到的答案更是众说纷纭:有说是蒙古语中平地的意思,也有说是满语“阿勒锦”的谐音,意思是光荣。我甚至怀疑是否是俄语。
下了火车,已是黄昏,最意外的是这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
直奔中央大街的黄金宾馆,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楼。一看见那古老的手动电梯,我不禁微微惊叹了一声。店员很热情地介绍说,这座楼是犹太人建的,曾经是俄国大兵住的。而这架百年电梯全国仅有两座。房间很大,有点欧洲古堡的感觉。门把手、天顶、走廊、吊灯……四处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异国情调。在无人的走廊走了几个来回,一瞬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次日一早便去领略东方小巴黎的魅力。建筑无疑是哈尔滨最大的特色之一。仅中央大街就有五十余座欧式建筑,有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折中主义等等风格。除了商店,最多的便是西餐厅。据说华梅西餐厅是中国的第一家餐厅。不过口味倒是十分本土化,但华梅的冰糕确实不错。从早到晚外卖窗口都门庭若市,抢着买冰糕和面包。其中有一种名叫“大列巴”的俄国面包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估计有20个我的拳头那么大,重量竟达四斤。说来也奇怪,哈尔滨人似乎很喜欢吃面包吃奶制品,这一点也很异国。
如此的异国情调总有其历史根源的。早在1898年,中央大街的雏形“中国大街”便在这里开始出现。随着俄国人在这里开店作生意的增多,一条宽敞的大街必不可少。于是,1924年,一个名叫科姆特拉肖克的俄国工程师便在这里勾勒了一幅蓝图——整条街铺上方块状花岗岩石,用这些一个银元一块的石头筑造起华贵与气派。
除了这些楼铺,教堂也是哈尔滨建筑的一大特色,有人称哈尔滨为“教堂之城”,这样多的数量在中国很少见。其实哈尔滨的基督教徒却并不一定那么多。众多教堂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央大街尽头的圣索非亚教堂。
建于1907年的圣索非亚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这座气势恢宏的东正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去的时候正好是午后三点,阳光将教堂的清水红砖照耀得熠熠生辉,四个金碧辉煌的穹顶闪烁着庄严神圣的光芒。广场上满是白鸽,或是翱翔,或是栖息,更添几份圣洁。
遗憾的是内部如今成了建筑展。但是还是可以从华丽精致的雕刻壁画上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沉淀感。
我前后去了教堂两次,大有留恋忘返之感。未必要进入其中,只是在广场上的长凳上坐着,凝视着教堂,心中也会升起一种难以言状的平和感。
之后还去了历史悠久的清真寺,碧蓝色的建筑群,壮观不已。去前还忐忑不安,因为不曾料到会在这里遇上如此精美的清真寺,一直是穿着裙子的。后来想起清真寺不允许穿着裙子或是短袖进入,便一直在担心阿訇会不让进入。所幸最后还是顺利进来了。
离开哈尔滨的最后一个晚上,在松花江边狂灌了几瓶啤酒,看着安居乐业的人们放烟火、点孔明灯。时而有装饰着霓虹灯的画舫游过,五光十色。这样和睦的夜色,让人沉醉。
附上照片:
传说中的中国第一家西餐厅--华梅西餐厅
华梅的西餐
中央大街--露西亚咖啡店夜景
黄金宾馆的百年老电梯
古老的秋林公司,他家的"古丽姆"很好吃。还有豪迈的"大列巴"
东正教堂
碧蓝色的清真寺
美好的索非亚教堂
教堂前的长廊
教堂远景
下面烁月出场.话说烁月太喜欢自拍,一次一位热心大哥实在看不下去,说:"小姐!我帮你拍吧!你跑来跑去;累不累啊?"结果烁月回答:"谢谢,不用了,我就喜欢自拍."大哥很窘= =
太阳岛的俄式小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