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常师,往事已如烟

标签:
常州师范回忆往事情感杂谈 |
分类: 随笔 |
常州师范是常州最早的新学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吕凤子在此教过国画,刘天华在此教过二胡和琵琶,那个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于世的诗人艾青,从牢里出来后,也曾在这里教国文。这让常师人很是自豪。2001年,常州师范、武进师范和常州教育学院三校合并,成立常州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并入常州工学院,此是后话。
http://s4/bmiddle/001fjtcizy7pG1GbObVd3&690
http://s4/mw690/001fjtcizy7pMPNzokz73&690
http://s7/bmiddle/001fjtcizy7pG12M92626&690
http://s3/mw690/001fjtcizy7pG0bVVV8a2&690
进学校大门,迎面就是教学大楼。右边便是办公楼,三层的楼房,围成一个天井院。教学楼底层的拐角处有一小卖部,店主的五香茶叶蛋煮得甚好,满院子飘香。穿过教学楼,是一条长廊,橱窗里贴着学生的艺术作品。往前走,就是图书馆。再往前,又是一个很雅致的院子,是琴房。琴房后面是一个池塘,有一石桥,左边是体育馆,右边是饭堂。江南园林般的学校,小巧玲珑,曲径通幽。第一回来此,就很喜欢。
http://s16/mw690/001fjtcizy7pG0e0y3d2f&690
http://s15/mw690/001fjtcizy7pG0lfSJoae&690
http://s3/mw690/001fjtcizy7pG0nxtyW52&690
http://s11/mw690/001fjtcizy7pG0pAZ4e6a&690
那是“文革”后中国教育最好的时候,校风非常好。好像没有现在如此多的管理名堂,一切却是那么井然有序。校长姓钱,白白净净,非常儒雅。后来又来的李校长,总想做一番事业,精力旺盛。书记姓黄,什么时候看到他都是笑呵呵的。管教学的副校长姓许,有大家风范,分析文章如抽丝剥笋。教务主任姓李,瘦瘦的,很斯文,身上有一种民国范儿。然而,拍毕业照时,他们是坐在旁边的,因为在常师,坐在中间的永远是班主任。
http://s8/mw690/001fjtcizy7pMS3Gdsba7&690
那时要坐班,有课没课都要去学校。那个天井院子是藏风聚气的地方。办公室里,备课,改作业,读书,聊天,有时也为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而争得面红耳赤,不知不觉学到很多东西。每个老师都要开公开课,上完课还要评课,如果自我感觉不大好,心里便很忐忑。学校常组织教师到外校交流学习,我在常师近10年,几乎走遍江苏的师范。知道那时教育质量为什么高了吧?学校的心思都在教学上。我的印象里,学校是单位,也是一个大家,温暖而有人情味。朋友小聚喝酒聊天是常事。我在常州过第一个年,学校不知在哪里搞来的鱼,工会主席周兴林笑眯眯地给大家分鱼。
http://s12/mw690/001fjtcizy7pG0h7MAr6b&690
学生都很好学。家长把你送到常师,这辈子的职业已经定了,就是做老师。你想到一个好学校,一定得出类拔萃。早晨,校园里到处都是背英语背古诗的。教师举办个讲座,也是满满堂堂。哪位老师课上得好,不仅有老师去旁听,还有学生去旁听哩!教材上的古诗词,都要求背诵,作为平时成绩。记得有一次,我把诗词的题目贴在围棋子上,哗啦啦地装进一个小布袋。学生上来伸进布袋去摸,摸到哪首背诵哪首。有个男生战战兢兢手伸进布袋,摸出来一看仰天长叹:“天呐,我要死啦,就这首没背!”
http://s15/mw690/001fjtcizy7pG0svJeufe&690
那时的学校有朝气,有趣的事也很多。许多往事至今还依稀记得。一次开大会,有个叫姓许的女教师迟到了,突然,我发现身旁的L博士的眼睛直了,脖子竟然随转180度!我拍他一下,他才缓过神来:“学校美女多呀!‘出其东门,美女如云’。”学校有个澡堂,水很热,几个哥们用脸盆搅和,想让水凉些,有个家伙先下去了,我摸了摸,天呀,还是滚烫的,这家伙真是不怕烫的活猪么?出校门往南的街口,新开一家火锅店,1人30元,随便吃。于是,四个吃货去了,全吃荤不吃素,文蛤壳子堆得小山似的,吃小鱼如吹口琴一般,嘴里抹过,便剩下完整的鱼刺,弄得店老板哭笑不得。
那时候还没有手机,腰上挂个呼机很时髦。呼机一响,若有要紧事,便到三楼办公室去打电话。有谁的电话,传话者也是趴在栏杆上,对着下面叫一声。电话,常州话发音为“笛呜”,于是,这是我到常州听懂的第一个词。“哎,杨老师在吗?笛呜——”
http://s3/mw690/001fjtcizy7pG0uUzDA42&690
90年代,还没有贷款买房这一说,成家的没成家的,没有分到房子的,都住在学校后面的筒子楼里。一家一间,几家合用一个厨房间。下午回来后,锅碗瓢盆交响曲,很是热闹。谁家炖肉谁家烧豆腐,都知道。那是切磋厨艺的好地方。譬如英语老师朱娟芬的老公是军人,在南京某军校教书,周末回来做鱼,一条黄颡,几秒钟就搞定,让俺这个北方人目瞪口呆。他老婆在一旁乐哈哈:“他是老渔夫!”记得吃螺蛳就是他教我的,螺蛳尾巴剪去,烧熟,吃时用嘴一撮,再喝口小酒,便觉岁月静好。
http://s8/mw690/001fjtcizy7pG0xfO3d27&690
http://s8/mw690/001fjtcizy7pG0zfx7V27&690
转眼间25年过去,往事如烟。当年的窄巷已经拓宽成大马路,路边的梧桐已显沧桑。外国语学校已经搬走,这里要新建一个中学,旧建筑遂被夷为平地。我们的常师终于无旧可寻。当年筒子楼里的小不点已长大成人,学生们各奔东西,年轻的同事已两鬓斑白,老同事已年过古稀,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忆总是美好又感伤。时间能滤去一切杂质,即使一坛二锅头,放了二十多年也已醇如茅台。隔着岁月往回望,那个时候,没有雾霾,天总是很蓝。
后记:拙作《老常师,往事已如烟》,从我的博客转至微信朋友圈,被众多朋友转发,十多个小时,点击量过万,令人惊讶。遂有李商隐之感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在此,遥祝朋友们生活顺遂,吉祥安康!又,文中“趣事”皆为善意,还请当事者切勿介意。此时,很想念我昔日的学生。掰指算来,他们也都年过不惑,不知一切可好?为你们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