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漂亮的“椟”是玩不下去的
(2011-08-05 10:52:50)
标签:
大学行政化元制度改革“椟”与“珠”教育 |
分类: 教育 |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 8月2日题为《为什么中国大学失去尖子生?》的文章,读后纠结,不说不快。
2011年大约有20万人选择去国外念大学,高考前100名的内地学生中至少有17人选择去香港大学就读。去年中国高校负债总额达到创纪录的406.9亿美元,但这些钱并没能对它们的事业起到帮助。学校发展(校园建设和招募师资)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经费捉襟见肘。华东师大校长俞立中羡慕他此前不久参加的纽约大学筹款活动,他说,主要靠政府提供经费的中国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追赶。但说一句话俞校长不必生气:中国的公众为什么捐钱给你?人们对现行的教育体制缺乏信心,改变公众看法也许才是更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高校有庞大的官僚体系,高校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行政成本居高不下。中国所有的正规大学都被整合在一个官僚层级的体系中,一元化的权力通天贯地,这个体系决定中国大学的教学和生态环境。毋庸讳言,如果在这个体系覆盖的地盘上谋得一官半职,那么就可以换得学术权利甚至学术荣誉。在“求稳”、“不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僵化思维主导下,人们怎能期待改革能有突破?此前的“南科大困境”就形象地为此做出诠释。因此,不从“元制度”(根本意义上的初始核心制度)的视角去思考既有制度与法规的绩效问题,“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修修补补无济于事。
尽管“特色”是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但目前中国的大学少有“特色”。所有的大学几乎都是在相同的指导原则下运作的类似机构。培养计划、专业设置大同小异,马毛邓三是所有大学必设的课程,英语耗掉了学生大半的精力。某大学弄出个什么新专业,市场前景看好,众多的“山寨版”就应运而生。大学被引导至教育主管部门所掌控的轨道上,怎样谋取更多的重点学科、更多的研究项目、更多的研究经费、更多的研究成果是他们汲汲以求的取向。高等学校的主体(学生)被遗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使命成为空壳。在此导向下,把精力放在教学上的教师就显得冒傻气。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果一个教师全身心地兢兢业业地教书,到退休都可能是一个老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