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作人散文的“趣味”

(2011-03-28 12:31:49)
标签:

周作人

散文

趣味

文化

分类: 文学

周作人散文最可人之处,就在于其文中总有一种情趣。他的散文取材极平凡琐屑,让人叹服的是这些鸡零狗碎的事经其笔墨点染,便发生魔术般的变化。有人说,在周作人的散文园地里,常会使人觉得蔬菜比玫瑰花还要红艳可爱。周作人说:“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中找出大量的趣味文字。例如《苦雨》关于“蛤蟆”的描写:

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从前同小孩住高亮桥去钓鱼钓不着,只捉了好些蛤蟆,有绿的,有花条的,拿回来都放在院子里,平常偶叫几声,在这几天里便整日叫唤,或者是荒年之兆,却极有田村的风味。有许多耳朵皮嫩的人,很恶喧嚣,如麻雀蛤蟆或蝉的叫声,凡足以妨碍他们的甜睡者,无一不痛恶而深绝之,大有欲灭此而午睡之意,我觉得大可以不必如此,随便听听都是很有趣味的,不但是这些久成诗料的东西,一切鸣声其实都可以听。蛤蟆在水田里群叫,深夜静听,往往变成一种金属音,很是特别,又有时仿佛是狗叫,古人常称蛙蛤为吠,大约也是从实验而来。我们院子里的蛤蟆现在只见花条的一种,它的叫声更不漂亮,只是格格格这个叫法,可以说是革音,平常自一声至三声,不会更多,唯在下雨的早晨,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 

又如《两株树》中关于“白杨树”的文字:

古人墓树多植梧楸,南人多种松柏,北人多种白杨。白杨即青杨也,其树皮白如梧桐,叶似冬青,微风击之辄淅沥有声,故古诗云,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承认白杨种在墟墓间的确很好看,然而种在斋前又何尝不好,它那瑟瑟的响声第一有意思。我在前面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每逢夏秋有客来斋夜话的时候,忽闻淅沥声,多疑是雨下,推户出视,这是别种树所没有的佳处。

周作人的散文讲求“雅趣”,但他认为“雅”不是故作高雅,而是 “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燕知草》跋》)。因此,在周氏那里,甚至常人觉得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也可以写得颇有雅趣。如《苍蝇》一篇,引用许多古今中外关于苍蝇的典故,情趣盎然。叙述儿时的玩苍蝇的童趣,饭苍蝇太小,麻苍蝇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引希腊传说,说苍蝇本是一个处女名叫默亚(Muia),爱上了月神的情人,惹得月神发怒而把它变为苍蝇,又讲苍蝇的智慧,把卵产于蜂穴之中。引《诗经》和日本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作结,更是一种“以一切生物为弟兄朋友”的温情态度。文章最后说,古代有一个女诗人,慧而美,名叫“默亚”,“中国人虽然永久与苍蝇同桌吃饭,却没有人拿苍蝇作为名字”的。

周氏的“雅”,不是传统士大夫的雅。中国文人士大夫视“雅”为做人与作文的修养,因此,雅正、雅致、雅趣、雅兴、闲雅等等,便成为他们个人的气质、情趣的标志。但是,各种文学或艺术演变到末流,经过文人的玩弄,就变得僵死,生气全无。如“词”,最初是从民间来的,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如唐代流传下来的《敦煌曲子词》,清新朴素,有浓厚的民间朴野味。发展到末流,掉进了形式主义的泥沼,令人生厌。文人士大夫的“雅”亦当如是观,“雅”过了头,反倒有了酸腐之味。“采滥忽真”,“采丽竞繁”,雕绘满眼,想出口珠玉,最终弄雅成俗。

化俗为雅,也就是有人论及的“俗趣”和“野趣”。周作人笔下的“雅趣”往往脱胎于民间的“俗趣”或“野趣”。他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的记叙下来,却又可以别有雅趣,但此则又为他们所不及知者耳。”周作人多写地方风物、历史掌故、衣食住行,生活琐事,诸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南京的茶干、小酒店的盐豆,喝茶、饮酒、鸟声、苍蝇、乌篷船、白杨树、初恋、……闲聊信笔写来,都饶有情趣,多含着忆旧的温煦,透露处某种特别的人生滋味。

    余光中是一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作家。2004年他在海南师范大学与王蒙论艺时说:“诗如情人散文像妻。”“诗好像一个情人,专门是谈情用的,散文是一个妻子,当然夫妻也可以谈情说爱,可是妻子的任务很杂,一会儿到厨房去,一会儿要管孩子,散文的任务非常艰巨,它可以很富于感性,也可以拿来写学术论文,赋予知性。” 余光中在诗歌与散文上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话值得再三玩味。“如妻”的散文,总要做小姑娘风趣状,不酸才怪,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