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风光】罗从彦墓
标签:
网然映像原创摄影古建寻踪南平省保 |
分类: 网然映像 |
关于罗从彦: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宋熙宁五年(1072年),生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罗源里,后随其叔迁居沙县。少年时,从同邑吴仪学习,长大后笃志求道,闻杨时得河南二程(程颢、程颐)之学,便在元符三年(1100年)徒步到将乐,拜杨时为师。见面后三日,即“惊汗浃背”,大为感慨地说:不来将乐,“几虚过一生矣!”而杨时对罗从彦笃志求道也很赞赏,经过观察后认为:“惟从彦可与言道。”故在众多弟子中,独亲罗从彦。一天,讲授《易经》至“乾九四爻”时,杨时告诉罗从彦,从前,伊川(即程颐)对此讲解甚善。罗从彦便变卖田产,径赴河南洛阳,向程颐求教。回来后,在政和元年至七年(1111~1117年),又先后3次,分别到南京(今河南商丘)、浙江萧山和毗陵(今江苏常州)随杨时学习,“尽裹其书以归”。前后师事杨时20余年,“尽得不传之秘”。
为深入研究、传播理学,自重和元年(1118年)起,罗从彦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以体验天地万物之理”;一面开馆授徒,一面辛勤著述。一时,从游者甚众,新安的朱松、延平的李侗、沙县的邓迪等都是罗从彦的高徒。罗从彦以传道继统自任,认为“五经”(即《诗》、《书》、《礼》、《乐》、《易》)是孔子所删定的,“三王之道,尽于此矣”,故要学者“先明五经,然后学《春秋》”,因为“五经论其理,《春秋》见之行事。《春秋》,圣人之用也。”他的许多言论“醇正”,体现儒家正统思想,而且具有辩证思想。如在论述“治道”时指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必治。小人在朝,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必乱。”罗从彦论述“士行”也很富哲理:“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二者不可偏也。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于懦。”当时,与罗从彦交好的沙县人陈渊(杨时女婿),对罗从彦的学问和为人十分钦佩,曾对人说:“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其奥学清节,真南州冠冕也!”
绍兴二年(1132年),罗从彦以特奏名授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时惠州州学新成,便奉命率诸生行释菜礼,“有洙泗龂龂气象”。绍兴五年(1135年),自广东返闽,行至汀州武平病卒。淳祐七年(1247年),朝廷从闽刑宪杨栋之请,赐谥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从闽学臣熊尚文之请,从祀孔子庙庭,称先儒罗子。
罗从彦是杨时的嫡传弟子,为学严毅清苦,一生以明道为己任。“上承龟山道南之绪,下启晦翁大成之学”,在福建理学发展史上是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一生著述颇丰,有《诗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论》、《中庸论》、《台衡录》、《二程语录》、《龟山语录》、《遵尧录》、《议论要语》、《诗文集》等,大部分已散佚,今有后人所辑《罗豫章先生集》行世。
资料来源:福建省志·人物志
前一篇:【南平风光】罗从彦特祠
后一篇:【潮州印象】广济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