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双子的话语,这年头不沾点老詹的边,点击率肯定上不去。我在写题目时,琢磨了一会,决定还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就抱着老詹这棵大树吧。谢谢啊,老詹!
玩笑到此结束,收回正题:症结所在。
一号木,有时出现右曲,心想,这好办。于是下杆时右手翻腕早一点。可是偶尔还会出现左扎。球道木呢,更加离谱。大家知道,球道木在球道上,为了能击中甜点,各位几乎都是破费周折,练习不少。要不怎么会出现铁木杆(现在叫混合木杆)?就是因为球道木的甜点击中很难。我呢,也是对此耿耿于怀。双子也说了,球道木嘛,没有必要,一般是不用的。
前不久,我又开始与球道木过不去,也就是想让自己死了这个心眼。练习的结果,心得倒是有,可是不稳定呀!打得好的时候,又直又远,不好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是一个球龄7年的人打出来的!!!
提醒自己说,要相信自己,只要手腕不加动作,杆面是肯定会回正的。提醒后的击球会好转,但往往又都出现左曲,大大的左曲。我心里琢磨,杆面回正过多了吗?于是,又调整……。这个冬天,我就跟这个球道木纠结上了。我这叫一个郁闷呀。
要不说,自己练,还真是不行。这不,昨天去大运河,几个哥们自己玩。一个年轻的球童跟着我,开始时没注意他。到后来,我的一号木、球道木兵兵乓乓乱飞,我郁闷至极的时候,他轻轻说了一句:“大哥打球的时候,我怎么觉着右手使劲了一点,加了点动作。嘿嘿,我的个人感觉啊”。那时正好是我打出一个100码的一号木的时候,趁着记忆还新鲜,我回味了一下。对呀,没错,我为了不右曲,右手使劲地去够球来着。再看看一号木的打痕,嘿嘿,就在球杆的趾部,而且只有一半!哦,难怪,我这是为了打球而去够球,这不是很低级的错误嘛!我怎么就没意识到呢?总是说,不要为了打球而去击球,到头来最最基本的法则倒是给忘了,哎呀,我顿悟:“这不就是右臂下杆时没有夹紧的缘故吗!”
刚开始练球时,左右胳膊的腋窝都曾经夹过毛巾。现在好像觉得没有必要已经形成习惯了。于是,慢慢的,渐渐地,手臂打球,手臂去够球的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想要打中甜点的欲望太强烈了!
接下来的那一洞,我开了几乎270码,然后的5号球道木从长草里打了200码,520码的5杆洞,第三打的时候,就剩50码了!我跟球童对视了一眼,会心的笑了。看得出来,他也很高兴。后来他说,也是看我没有太抵触,才跟我说的。我说,嗯,看来打球要进步,实战很重要,有个好教练也很重要。这不,虎兹也在纠结嘛!谢谢你了!
我想,应该回练习场体会体会这个感觉,稳定稳定这个下杆动作。但是我又想,上杆,下杆,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不是仅凭几天的练习就能稳定的。稳定了也会出现“失忆”的。像我们一年40、50场球的人,基本是属于这个范畴内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