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还有乌江鱼?

标签:
杂谈 |
应该说地方政府是保护环境最后的一道防线,非常能理解地方官的不易,他们既要面对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的压力,又要面对党和国家的“政绩”和“荣誉”的拷问,当来自方方面面发展经济的压力汇集到一起,释放压力的办法仿佛一下子变得简单了,那就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污染或者破坏多数人为之生存的自然家园。
乌江涪陵至武隆段短短几十公里的江边,建起大大小小近20座水泥厂,不仅严重破坏了乌江秀美的自然景观,大面积开山取料还破坏了乌江岸边的植被和山体。水泥生产严重影响着乌江水质,粉尘污染更直接威胁着工厂附近人们的健康。
路边的树木有的叶子已经变黄了,无奈啊,树儿们没长腿,没法子挪动,他们也只能生活在这样的“亚健康”环境里。路边的小煤矿,小水泥,小化工,污水顺着管道,甚至没有管道,沿着山崖流向乌江,有的比较隐蔽,有的肆无忌惮地直接排放到江水中。有的路段,路面是黑的,房屋是黑的,岩石是黑的,因为整个空气里面弥漫着污染企业的粉尘……
我们的大巴沿着盘山公路狂奔着,沿着山体修凿的公路上大大小小的隧道一个连着一个。虽然是收费公路,但大部分隧道连路灯都没有,进入隧道的瞬间,我们的大巴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一般,车厢里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只有手机的信号灯再不停的闪烁。车灯打开的那一刻,远远的看见隧道里老百姓背着沉重竹筐,低着头绕开人行道上散落的山石,忍着呛人的汽车尾气和粉尘艰难地往前走,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但我们坐在大巴上的人,好像很残忍。
相关资料:
一旦江水总体含氮和磷的量超标,存放几天会变绿,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这种江水营养物质丰富,容易生长各种水草以及藻类物质,使江水变得更绿。当这些藻类物质死亡的时候,叶绿素消失,会变黑,使江水颜色也跟着变黑,从而发生黑潮。最近几年,乌江已多次发生黑潮——近看呈墨绿色,远看呈黑色,江面漂浮着一片片水草,散发一股腥臭的味道。
最近几年,每到二、三月份,乌江就开始发绿,但水质并不清澈,江心好像沉淀着颜料一样。这种颜色能持续半个月以上,有时稍短,只有几天时间。尽管一路上的乌江鱼馆子很多,但我们中间恐怕没有人敢尝尝这样的乌江鱼!
山区经济要发展,山区人民急于要脱贫,但一定要以环境为代价吗?如此牺牲了环境,真的就能脱贫吗?当然,这不仅是重庆一地的问题,国内许多地方都存在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现在已经是中国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