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义

(2011-01-12 13:58:32)
标签:

语文小札

邹忌

齐王

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史书《战国策·齐策》,(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时期著名的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的故事。

邹忌以自身的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赞美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居朝廷,却可以用修明内政的方法战胜敌国啊。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yǒ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想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偏爱你的人常带着个人感情色彩,根本不可能看出你的缺点不足,或者是即使看出了,也不忍心指出你的缺点或不足,常常是甜言蜜语,与你保持高度一致。

    害怕你的人,不敢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因为他与你之间有一定的等级界限,他因为自己的地位低下,因为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不敢讲实话,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求你的人,他更不能指出你的缺点不足,这种人的表现常常是主动拍马溜须,阿谀奉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真正分清形势,知己者智,自知者明,这样才能使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作出合乎实际的抉择。 同时,为政者应该广开言路,聆听下方的声音。

 

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为政者,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都明白的道理,怎么现代人还不懂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