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本水浒杂谈 |
分类: 一些蚊子 |
今天本来想淘宝买《古本水浒传》,加邮费80元的最佳版本。应为大概以为是施耐庵写的,市面上很少见到了,期待他重新排版印刷,但是后来看了篇研究报告,又觉的大概不是,看来没学问的人实在容易动摇。可还是很想看到那《古本水浒传》后50回的完全不同的演绎,看看宋大哥如何顽强奋战到最后,一改其它版本迫于招安之窘态。
以下发一篇大概是《古本水浒传》的序言和一篇新近的研究报告,不算枯燥。
《古本水浒传》序
记得《古本水浒传》于1985年第一次面世时,我在该版前言中表示该书的作者为施耐庵,这引起了《水浒》研究界的轩然大波,批评的声音显然超过了赞扬的声音。
这也难怪,《古本水浒传》出现的本身就与《水浒》界的许多传统观点相对立,过去被看成原本的容与堂百回本将被看成后续本,许多被看成定论的问题将被重新探讨。
随着人们对《古本水浒传》的深入研究,特别是1988年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刘冬先生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文章明确肯定了《古本水浒传》后,又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认定,《古本水浒传》的作者当为施耐庵。
为什么说《古本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呢?
三言二语难以说清,这里我尽可能简略同时又较全面地介绍有关的研究,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发。最后还介绍一些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希望获得《水浒》爱好者的帮助。
附:1985年河北人民版《古本水浒传》前言
《古本水浒传》现在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的长达120回的《水浒传》。
这部书的前70回和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基本一致;而后50回,则与目前流行的120回本《水浒全传》完全不同。这里的梁山好汉没有受招安,直到120回,他们还在与官军血战。这后50回曾由上海中西书局在1933年单独排印过,梅寄鹤先生的序言里记载了当时出版的详细情况。
《古本水浒传》的后50回,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对它仔细研究后,我认为,它与前70回的作者为同一人。将后50回与前70回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前后的情节结构连贯吻合,布局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统一体;没有前者,后者无法成立;没有后者,对前70回中许多情节安排也难以理解准确。前后人物形象特征一致,后50回中的主要人物只要看其言行就可以判断他是谁了,现在能见到的其他各种版本的续作都达不到这一水平。前后所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一致;艺术风格一致;特别是语言的时代特征、地方特征也一致。更有意思的是,在艺术描写、语言表达上,后50回不仅再现了前70回中的优点,同时还再现了前面存在的某些弱点。
《水浒传》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伟大作品,是一定社会现象的高度浓缩,同时,它也显示出了作者具有极高的政治、思想、军事、艺术水平,有丰富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它还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言语上带有承前启后时期的明显特征,很难想象后代人在全面模仿这样一部巨著时能不留下痕迹。容与堂本《水浒传》的后30回、《后水浒传》第一系列后续之作,不仅在语言特征上与前70回有很大差异,就是那些人物形象也多已走样。
人们大约会问,既然这部书为施耐庵所著,它又在1933年出版过,为什么至今很少为人所知呢?
这好象奇怪,但原因也很简单。1933年中西书局仅印刷了这部书的后50回,不完整;再加上当时以“古本”名义出版的《水浒传》很多,珠目混杂,难以销售。当时中西书局仅印了1,500册,未能销售完,在群众中未能造成影响。同时,该书局与学术界没有联系,又没在报上作过宣传,致使这部书再度埋没了。查阅当时著名的《水浒传》研究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的文章,虽然他们对版本都作过极为细致的研究,但从未提到过这部《古本水浒传》。
学术界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部书存在,可能是在1975年。当时,上海复旦大学编的一本《水浒》资料中将梅寄鹤先生的《古本水浒》序收录进去了。但由于《古本水浒》留存已不多,看过此书的人也就很少了。
这部书的作者究竟为谁?这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定论的。现在整理、校勘、重排出版,它将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崭新的版本,以供研究。同时,对广大读者来说,它无疑也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瑰宝。
感谢上海图书馆的同志同意整理印行,并大力支持。
这部书的整理校勘以上海中西书局1933年出版的澄江梅氏藏本《古本水浒传》为底本,参阅他书,作了分段,加了标点,改正了明显的错字;除了删去金圣叹的全部评点外,还作了个别的技术处理,都作了注明。一律按规范的简化字重排,其他则一律保留原书的面貌。
蒋祖钢
1985年2月
这也难怪,《古本水浒传》出现的本身就与《水浒》界的许多传统观点相对立,过去被看成原本的容与堂百回本将被看成后续本,许多被看成定论的问题将被重新探讨。
随着人们对《古本水浒传》的深入研究,特别是1988年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刘冬先生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文章明确肯定了《古本水浒传》后,又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认定,《古本水浒传》的作者当为施耐庵。
为什么说《古本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呢?
三言二语难以说清,这里我尽可能简略同时又较全面地介绍有关的研究,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发。最后还介绍一些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希望获得《水浒》爱好者的帮助。
附:1985年河北人民版《古本水浒传》前言
《古本水浒传》现在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的长达120回的《水浒传》。
这部书的前70回和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基本一致;而后50回,则与目前流行的120回本《水浒全传》完全不同。这里的梁山好汉没有受招安,直到120回,他们还在与官军血战。这后50回曾由上海中西书局在1933年单独排印过,梅寄鹤先生的序言里记载了当时出版的详细情况。
《古本水浒传》的后50回,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对它仔细研究后,我认为,它与前70回的作者为同一人。将后50回与前70回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前后的情节结构连贯吻合,布局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统一体;没有前者,后者无法成立;没有后者,对前70回中许多情节安排也难以理解准确。前后人物形象特征一致,后50回中的主要人物只要看其言行就可以判断他是谁了,现在能见到的其他各种版本的续作都达不到这一水平。前后所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一致;艺术风格一致;特别是语言的时代特征、地方特征也一致。更有意思的是,在艺术描写、语言表达上,后50回不仅再现了前70回中的优点,同时还再现了前面存在的某些弱点。
《水浒传》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伟大作品,是一定社会现象的高度浓缩,同时,它也显示出了作者具有极高的政治、思想、军事、艺术水平,有丰富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它还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言语上带有承前启后时期的明显特征,很难想象后代人在全面模仿这样一部巨著时能不留下痕迹。容与堂本《水浒传》的后30回、《后水浒传》第一系列后续之作,不仅在语言特征上与前70回有很大差异,就是那些人物形象也多已走样。
人们大约会问,既然这部书为施耐庵所著,它又在1933年出版过,为什么至今很少为人所知呢?
这好象奇怪,但原因也很简单。1933年中西书局仅印刷了这部书的后50回,不完整;再加上当时以“古本”名义出版的《水浒传》很多,珠目混杂,难以销售。当时中西书局仅印了1,500册,未能销售完,在群众中未能造成影响。同时,该书局与学术界没有联系,又没在报上作过宣传,致使这部书再度埋没了。查阅当时著名的《水浒传》研究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的文章,虽然他们对版本都作过极为细致的研究,但从未提到过这部《古本水浒传》。
学术界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部书存在,可能是在1975年。当时,上海复旦大学编的一本《水浒》资料中将梅寄鹤先生的《古本水浒》序收录进去了。但由于《古本水浒》留存已不多,看过此书的人也就很少了。
这部书的作者究竟为谁?这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定论的。现在整理、校勘、重排出版,它将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崭新的版本,以供研究。同时,对广大读者来说,它无疑也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瑰宝。
感谢上海图书馆的同志同意整理印行,并大力支持。
这部书的整理校勘以上海中西书局1933年出版的澄江梅氏藏本《古本水浒传》为底本,参阅他书,作了分段,加了标点,改正了明显的错字;除了删去金圣叹的全部评点外,还作了个别的技术处理,都作了注明。一律按规范的简化字重排,其他则一律保留原书的面貌。
蒋祖钢
1985年2月
《古本水浒传》成书年代考略(兼考“捕快”一词之词源)
梅藏本《古本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50回内容与前70回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这些问题已经争论了20多年,至今也没有定论。
但无论是持“施(耐庵)著”说还是持“伪作”说的,大多就前70回和《古本水浒传》后50回的文辞和情节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以支持自己的论点。笔者最近刚刚就百二十回《水浒传》成书时代做了一点小考证,感觉利用书中出现的史实进行考证或许是个事半功倍的办法。因此开始细读《古本水浒传》。结果,果然发现几个值得怀疑的地方。细较之下,或者可以为这场争论添加一点小插曲——
笔者认为,后50回《古本水浒传》与前70回《水浒传》绝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古本水浒传》的成书在百二十回《水浒传》之后,最早也就是在清康熙年,可能更晚(极有可能是在京剧出现雏形,进而盛行的乾嘉之后)。
证据如下——
一、捕快
《古本水浒传》第20回《混江龙重临旧地 分水犀追诉前情》:“那日晚上,于贵在李家吃过夜饭,端正好船只,待向江中赶趁,乘便捕些鱼虾来吃;只见一个火家奔来报道:‘大事不好,今有两名捕快、都头,带领数十做公的,要来这里拿人了,快做准备。’”
第31回《二英雄血溅云家庄 一都监败退黄蜂岭》:“汉子道:‘俺有两条妙计在此,由你自择。第一,你便将二人姓名写明,做下状纸,赶紧去当官出首,待派捕盗人员前来拿捉,这便脱了你的干系。这里离州城不远,你若今日赶去,当夜便得成功。第二,你如怕结冤仇,不愿自己出首的话,你可不动声色,设计将他们稳住,待俺替你赶紧去报官,等到半夜三更,捕快、公人一齐扑入庄来,拿了就走。你却只推不知,这方法也稳当。’”
在《古本水浒传》中共出现“捕快”一词两次。而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书没有出现此词。
那么什么是“捕快”?所谓捕快,是“捕役”与“快手”的合称。这两种人在明代,都是府、州、县里负责地方治安的人员。但在明代官方史料中,“捕役”又称“应捕人”、“应捕人役”;“快手”并无别称。而最关键的是,明代官方史料中,如《实录》、《会典》,包括《大明律》、《大诰》、《诸司执掌》中,都没有“捕”、“快”合称的记载。
“捕”、“快”合称大量出现于官方档案和史料是在清顺治初年。
《台湾文献丛刊》中汇编的《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一)》记载了洪承畴顺治四年六月的一道《叛藩勾乱设计擒弭事揭帖》(顺治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到)的原文:“若获印一事,先从捕快得,后由县官解,出自库中,而不起自衙内,可不辨而明也。”
这是笔者找到的清官方档案中出现“捕快”合称的最早记录,之后的清代档案和《实录》,包括《清文献通考》中,“捕快”合称的记录就多得犯不着计算了。
明代官方史料中没有“捕快”合称的记录,但在明万历年间成书或刊行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确有“捕快”合称的情况。
刊于万历二十二年的《百家公案》卷1:“包公接得此状,细审一番。遂行牌捕捉,二人尚未回家。公差回禀,即拿单贵家小收监,又将宁龙同监。差捕快谢能、李隽二人即领批径巡水路挨访。”
刊于万历二十六年的《三宝太监西洋记》第58回《国师收金毛道长 国师度碧水神鱼》:“张守成双手捧着,戴着斗蓬,披着蓑衣,径落到长安街上,摇摇摆摆;风又不象风,醉又不象醉。早有一个番儿手说道:‘这戴斗蓬的道士,却不是那个张躐蹋么?’这一声张躐蹋不至紧,就哄动了九门捕快,五城兵番,漫街塞巷的人,都拥住了个张躐蹋。”
刊于明万历年间的《古今律条公案》(残卷)卷一:“时知府朝京推官吴士凤署掌府印,接得此状,细审一遍,行牌捕捉。二人尚未回家,公差回禀,即拿单贵家小收监。又将宁龙同监,差捕快谢能、李俊二人即领挨批,径巡水路挨访。”
成书于明天启七年的《醒世恒言》第20卷《张廷秀逃生救父》:“又来到府前打听,侯同知晚上回府,便会同了众捕快,次日解官。”
成书于清初的《阅世编》卷八《冠服》:“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其间随时变更,不无小有异同,要不过与世迁流,以新一时耳目,其大端大体,终莫敢易也。如前朝职官公服……捕快则小帽青衣,加红布背甲于外,腰束青丝织带……”
成书于清初的《客滇述》:“献忠肤施县人,为延安捕快。”
成书于清初的《鹿樵纪闻》卷下:“张献忠亦延安府人,世居肤施县柳树涧;与自成同年生,长身而瘦,面微黄,剽劲果侠,人皆惮之,目为‘黄虎’。为府捕快,因事革役;去从军,坐法当斩。已解衣伏斧锧,参将陈洪范奇其貌,救而活之;即亡去为盗,依王嘉胤。战辄先登,贼中号为‘八大王’。”
由此可见,“捕快”一词的产生应该就在明万历年间或稍早,且其始是在民间流传。至少,“捕快”一词至少到万历十三年时仍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万历本《大明会典》的记载下止万历十三年,在万历本《大明会典》中,“应捕人”、“应捕人役”、“快手”的记载比比皆是,但没有“捕快”之说。
依据以上史料,笔者推断,《古本水浒传》中出现明万历年间才出现的“捕快”一词,无论《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还是嘉靖(笔者认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以目前的证据无法成为定论),二者都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且《古本水浒传》成书晚于《水浒传》,前者显然是后者的伪托续作。
二、鸭嘴巾
《古本水浒传》第8回《布疑阵叫反出林龙 设奇谋大败栾廷玉》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服饰——鸭嘴巾。原文如下:“喽啰喏声去后,不一时,只见杜兴引一个白鬍鬚的老头,一磕一撞地上来,头戴一顶破旧鸭嘴巾,穿一领补缀皂衫,系一条褪色黄搭膊,下面穿一双污烂旧鞋,约莫八十向外年纪,神气颓丧,异常褴褛。”
鸭嘴巾,其形制可见的,是京剧人物宋士杰头上戴的那个奇怪的“帽子”,像瓜皮帽顶上横着一把打开的折扇。
这种头巾,笔者在明代官私史料中没有发现。而在清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鸭嘴巾”。
《春柳莺》第1回《弃浮名馆求佳丽 游玄墓诗种错缘》:“头戴一顶鸭嘴纱巾,身穿一件墨色布衫。年纪只有三十,面貌却似百岁。口拥荒须,形容不甚儒雅;脚登朱履,强勉赖做斯文。规规矩矩,妆成许多道学:遮遮掩掩,全见一味老诚。”(现存本刊刻年代不详,书中讳“玄”字,可证刊刻于康熙年间,或康熙之后,笔者更倾向于之后)。
《巧联珠》第1回《闻秀才结社题诗 方按院游山访婿》:“头带一顶鸭嘴方巾,身穿一领天蓝道袍,胡须苍白,面貌黑麻,左顾右眄,满口不脱奉承,后拱前趋,遍体尽皆谦让。”(作者刘璋,同治《深泽县志·名宦传》载,刘璋字于堂,号介符,别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康熙六年,康熙三十五年中举,雍正元年(1723)任深泽县令,任四年,解职。此书有癸卯槐夏西湖云水道人题序,以刘璋生年计,此“癸卯”为雍正元年。书当即成于此年或此前不久。)
《争春园》第八回《紫霞轩赤绳联姻 后跟着一个门客》:“头戴鸭嘴巾,身穿天蓝直缀,却也生得不俗。”(最早刊本为嘉庆二十四年文德堂本)
《五美缘》第3回《游西湖林璋遇故 卖宝剑马云逢凶》:“冯旭就请他坐下,那戴鸭嘴巾的也笑嘻嘻作了揖,就在横头坐下来,各各通名道姓……那戴鸭嘴巾的是花文芳一个蔑片,姓魏,名临川,有个绰号叫做魏大刀。”(此书孤本为道光二年刊本)
《古本水浒传》中出现至早在康熙年间才有记载的“鸭嘴巾”,可见其成书时间应该最早在康熙年。此外,笔者就此请教了京剧专家——“鸭嘴巾”是一种纯粹的戏剧道具,在清代并不是日常服饰,而在京剧中,戴“鸭嘴巾”的多为老年角色,《古本水浒传》、《春柳莺》中戴“鸭嘴巾”的人物也都是老人或“面目很老”者。京剧及其前身的发展和形成期,是在乾隆之后,笔者因此揣测,《古本水浒传》成书可能尚在乾嘉之后。当然,这不是确证。
学界有《古本水浒传》为其藏者梅寄鹤伪作的观点,梅寄鹤是民国人。笔者没有证据,不敢议论。但根据以上做的考证,可以确认的是,《古本水浒传》的成书时代不会早于清康熙。因此,将《古本水浒传》署名“施耐庵”就是极不负责的事情了。
康涛2008年3月19日撰于浦园
但无论是持“施(耐庵)著”说还是持“伪作”说的,大多就前70回和《古本水浒传》后50回的文辞和情节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以支持自己的论点。笔者最近刚刚就百二十回《水浒传》成书时代做了一点小考证,感觉利用书中出现的史实进行考证或许是个事半功倍的办法。因此开始细读《古本水浒传》。结果,果然发现几个值得怀疑的地方。细较之下,或者可以为这场争论添加一点小插曲——
笔者认为,后50回《古本水浒传》与前70回《水浒传》绝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古本水浒传》的成书在百二十回《水浒传》之后,最早也就是在清康熙年,可能更晚(极有可能是在京剧出现雏形,进而盛行的乾嘉之后)。
证据如下——
一、捕快
《古本水浒传》第20回《混江龙重临旧地 分水犀追诉前情》:“那日晚上,于贵在李家吃过夜饭,端正好船只,待向江中赶趁,乘便捕些鱼虾来吃;只见一个火家奔来报道:‘大事不好,今有两名捕快、都头,带领数十做公的,要来这里拿人了,快做准备。’”
第31回《二英雄血溅云家庄 一都监败退黄蜂岭》:“汉子道:‘俺有两条妙计在此,由你自择。第一,你便将二人姓名写明,做下状纸,赶紧去当官出首,待派捕盗人员前来拿捉,这便脱了你的干系。这里离州城不远,你若今日赶去,当夜便得成功。第二,你如怕结冤仇,不愿自己出首的话,你可不动声色,设计将他们稳住,待俺替你赶紧去报官,等到半夜三更,捕快、公人一齐扑入庄来,拿了就走。你却只推不知,这方法也稳当。’”
在《古本水浒传》中共出现“捕快”一词两次。而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书没有出现此词。
那么什么是“捕快”?所谓捕快,是“捕役”与“快手”的合称。这两种人在明代,都是府、州、县里负责地方治安的人员。但在明代官方史料中,“捕役”又称“应捕人”、“应捕人役”;“快手”并无别称。而最关键的是,明代官方史料中,如《实录》、《会典》,包括《大明律》、《大诰》、《诸司执掌》中,都没有“捕”、“快”合称的记载。
“捕”、“快”合称大量出现于官方档案和史料是在清顺治初年。
《台湾文献丛刊》中汇编的《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一)》记载了洪承畴顺治四年六月的一道《叛藩勾乱设计擒弭事揭帖》(顺治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到)的原文:“若获印一事,先从捕快得,后由县官解,出自库中,而不起自衙内,可不辨而明也。”
这是笔者找到的清官方档案中出现“捕快”合称的最早记录,之后的清代档案和《实录》,包括《清文献通考》中,“捕快”合称的记录就多得犯不着计算了。
明代官方史料中没有“捕快”合称的记录,但在明万历年间成书或刊行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确有“捕快”合称的情况。
刊于万历二十二年的《百家公案》卷1:“包公接得此状,细审一番。遂行牌捕捉,二人尚未回家。公差回禀,即拿单贵家小收监,又将宁龙同监。差捕快谢能、李隽二人即领批径巡水路挨访。”
刊于万历二十六年的《三宝太监西洋记》第58回《国师收金毛道长 国师度碧水神鱼》:“张守成双手捧着,戴着斗蓬,披着蓑衣,径落到长安街上,摇摇摆摆;风又不象风,醉又不象醉。早有一个番儿手说道:‘这戴斗蓬的道士,却不是那个张躐蹋么?’这一声张躐蹋不至紧,就哄动了九门捕快,五城兵番,漫街塞巷的人,都拥住了个张躐蹋。”
刊于明万历年间的《古今律条公案》(残卷)卷一:“时知府朝京推官吴士凤署掌府印,接得此状,细审一遍,行牌捕捉。二人尚未回家,公差回禀,即拿单贵家小收监。又将宁龙同监,差捕快谢能、李俊二人即领挨批,径巡水路挨访。”
成书于明天启七年的《醒世恒言》第20卷《张廷秀逃生救父》:“又来到府前打听,侯同知晚上回府,便会同了众捕快,次日解官。”
成书于清初的《阅世编》卷八《冠服》:“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其间随时变更,不无小有异同,要不过与世迁流,以新一时耳目,其大端大体,终莫敢易也。如前朝职官公服……捕快则小帽青衣,加红布背甲于外,腰束青丝织带……”
成书于清初的《客滇述》:“献忠肤施县人,为延安捕快。”
成书于清初的《鹿樵纪闻》卷下:“张献忠亦延安府人,世居肤施县柳树涧;与自成同年生,长身而瘦,面微黄,剽劲果侠,人皆惮之,目为‘黄虎’。为府捕快,因事革役;去从军,坐法当斩。已解衣伏斧锧,参将陈洪范奇其貌,救而活之;即亡去为盗,依王嘉胤。战辄先登,贼中号为‘八大王’。”
由此可见,“捕快”一词的产生应该就在明万历年间或稍早,且其始是在民间流传。至少,“捕快”一词至少到万历十三年时仍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万历本《大明会典》的记载下止万历十三年,在万历本《大明会典》中,“应捕人”、“应捕人役”、“快手”的记载比比皆是,但没有“捕快”之说。
依据以上史料,笔者推断,《古本水浒传》中出现明万历年间才出现的“捕快”一词,无论《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还是嘉靖(笔者认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以目前的证据无法成为定论),二者都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且《古本水浒传》成书晚于《水浒传》,前者显然是后者的伪托续作。
二、鸭嘴巾
《古本水浒传》第8回《布疑阵叫反出林龙 设奇谋大败栾廷玉》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服饰——鸭嘴巾。原文如下:“喽啰喏声去后,不一时,只见杜兴引一个白鬍鬚的老头,一磕一撞地上来,头戴一顶破旧鸭嘴巾,穿一领补缀皂衫,系一条褪色黄搭膊,下面穿一双污烂旧鞋,约莫八十向外年纪,神气颓丧,异常褴褛。”
鸭嘴巾,其形制可见的,是京剧人物宋士杰头上戴的那个奇怪的“帽子”,像瓜皮帽顶上横着一把打开的折扇。
这种头巾,笔者在明代官私史料中没有发现。而在清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鸭嘴巾”。
《春柳莺》第1回《弃浮名馆求佳丽 游玄墓诗种错缘》:“头戴一顶鸭嘴纱巾,身穿一件墨色布衫。年纪只有三十,面貌却似百岁。口拥荒须,形容不甚儒雅;脚登朱履,强勉赖做斯文。规规矩矩,妆成许多道学:遮遮掩掩,全见一味老诚。”(现存本刊刻年代不详,书中讳“玄”字,可证刊刻于康熙年间,或康熙之后,笔者更倾向于之后)。
《巧联珠》第1回《闻秀才结社题诗 方按院游山访婿》:“头带一顶鸭嘴方巾,身穿一领天蓝道袍,胡须苍白,面貌黑麻,左顾右眄,满口不脱奉承,后拱前趋,遍体尽皆谦让。”(作者刘璋,同治《深泽县志·名宦传》载,刘璋字于堂,号介符,别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康熙六年,康熙三十五年中举,雍正元年(1723)任深泽县令,任四年,解职。此书有癸卯槐夏西湖云水道人题序,以刘璋生年计,此“癸卯”为雍正元年。书当即成于此年或此前不久。)
《争春园》第八回《紫霞轩赤绳联姻 后跟着一个门客》:“头戴鸭嘴巾,身穿天蓝直缀,却也生得不俗。”(最早刊本为嘉庆二十四年文德堂本)
《五美缘》第3回《游西湖林璋遇故 卖宝剑马云逢凶》:“冯旭就请他坐下,那戴鸭嘴巾的也笑嘻嘻作了揖,就在横头坐下来,各各通名道姓……那戴鸭嘴巾的是花文芳一个蔑片,姓魏,名临川,有个绰号叫做魏大刀。”(此书孤本为道光二年刊本)
《古本水浒传》中出现至早在康熙年间才有记载的“鸭嘴巾”,可见其成书时间应该最早在康熙年。此外,笔者就此请教了京剧专家——“鸭嘴巾”是一种纯粹的戏剧道具,在清代并不是日常服饰,而在京剧中,戴“鸭嘴巾”的多为老年角色,《古本水浒传》、《春柳莺》中戴“鸭嘴巾”的人物也都是老人或“面目很老”者。京剧及其前身的发展和形成期,是在乾隆之后,笔者因此揣测,《古本水浒传》成书可能尚在乾嘉之后。当然,这不是确证。
学界有《古本水浒传》为其藏者梅寄鹤伪作的观点,梅寄鹤是民国人。笔者没有证据,不敢议论。但根据以上做的考证,可以确认的是,《古本水浒传》的成书时代不会早于清康熙。因此,将《古本水浒传》署名“施耐庵”就是极不负责的事情了。
康涛2008年3月19日撰于浦园
前一篇:史蒂芬·金
后一篇:清明时节雨纷纷,很好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