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文诗诠释独行不羁的坚韧与执著评熊亮散文诗新作《秋叶》
(2025-10-23 09:48:07)
标签:
江西散文诗亮书堂散文诗熊亮文化 |
用散文诗诠释独行不羁的坚韧与执著
评熊亮散文诗新作《秋叶》
文/布衣
南昌诗人熊亮,是个比较的另类,是个与众不同的怪人。他几十年如一日,用散文诗诠释独行不羁的坚韧与执著,令人感叹。布衣读其散文诗新作《秋叶》,想说几句心里话。
九月的南昌,依然热气腾腾,地面十分温热,树叶基本上耷拉蔫巴,深藏于市的梅湖却是美如春天。诗人工作干此,拥书于此,独步于比,观山、林、湖、石、于此,低调务实静心养神,与一众都市读书人相对而坐,弹丸之室安谧祥和温馨加持。诗人似乎置身人间烟火之远,似乎远离了红尘恩怨是非,远离了都市喧哗浸染,不以物喜不以己之悲欢,整理书籍,练笔书法,修心养性,其乐融融然也。
从清爽低矮的窗口望过去,美丽的梅湖近在咫尺,八大山人纪念馆仅一箭之地。他系一围裙,形如社工,满面笑容,安静恬淡,天天在想些什么?又在思考什么呢?
哦,他用明净的目光锁定了深秋,锁定了那一片似乎烤焦了的树叶,用他的散文诗,用他的语言,用他的文笔,也用他的坚韧与执著,进行筛选排查,进行他的文学思辨历程。
“这是一枚秋叶,失血的行将飘落的被虫蛀出多处破洞的叶子。”
在南昌,在这个夏秋之际有些模糊不清的季节,其实到处有很多完整如春的叶子,比如香椿,树叶掉的很少,生命力坚韧不拔,绿色覆盖,青春依旧盎然。为什么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不写那些走过重重时光久经红尘打磨而不衰的叶子,而把目光投向这一片残缺不全的秋叶呢?这就是他内心的另类与异化。他是否要重构他所认为的意象尺度,力求突破对"秋叶”传统的辩证认知,力求传输一种别开生面的角度,以不完整去触摸完整,以残缺去思考新生的初始,从终点往启点展开他的散文诗笔法,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角度与实践。
“一头咬住枝丫,一头伸向空阔无当的虚空,秋风在吹,秋叶颤动。不,秋叶不是一个夭折或老朽去的代名词,秋叶分明是寿者是仁者,是红尘多情客!”是的,诗人用具体可感而细腻丰满的触动,”咬住枝丫"是对自身生命的珍重与执著,”伸向虚空"又是对未知领域的期冀与释怀。从一片秋叶,诗人或许想到了许许多多的红尘多情客,想到了许多岁月眷恋,想到了许多人生故事,也想到了几十年如一日对文学追求不舍昼夜的自己。尽管在滔滔红尘中,有"失血、虫蛀、破洞"的尴尬、苦闷、愁损和悲愤,但它还是执著地伸向空阔无当的空间,与秋风相对,在残缺不全中寻找一个完整如初的内心丰满世界。
“君不见,上古秋叶暖先民,荒径井台警世人。你用淡然的归去,阐释生命的终极韵味,你用最后的壮丽,昭示征程的凯旋。”自古文人多悲秋,翻阅唐诗宋词,几乎俯拾皆是。在古贤人的笔下,秋天既是硕果累累的灿然,但更多的是万物凋零的开始,暗示了生命的进程之残忍,又昭示了春华不再的黯然失色。蓦然回首,山河入秋,满目萧然,秋风悲吟,万物凋零,总使人踯躅徘徊郁郁寡欢。诗人熊亮的笔下,悲秋之成色极少,而敬秋之重心蓬勃怡然,这不但是诗人的进步,更是时代的鲜活、强劲、丰满和岸然。诗人从一枚秋叶开始构建他的思想与灵魂,伸展他的思辨与感触,掘进他的艺术与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反思与印象。
诗人的情感始终是深邃的。初看秋叶之"失血、虫蛀、破洞",再到反思中予以否定,他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情感逐向庄重,走向对生命的尊重与灵魂的探索。他通过"阐释生命终极韵味","昭示征程凯旋"和"鬼神莫测的战阵"等跳跃、联想、反思中肯定,肯定中引入历史智慧,将秋叶与生命哲学有机地融合、挂钩、穿越,从而对四季万物生命轮回升华到敬畏与歌颂的高度。
梅湖之美,令人陶醉。诗人于此,在秋风中对一枚秋叶展开其独特的感受与写作,凸显其沉静中的勃勃生机之思想脉搏。诗人又是孤独的,也是内心世界丰满跌宕的,他是否从一枚秋叶由青春走向衰弱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执著不休坚韧不拔之情怀?!布衣私以为,文学既丰满了他的文笔,也孤独了他的格局与思想。
散文诗,布衣读的极少,也从没写过一鳞半爪。对于熊亮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于此的执著,掘井于此的独行不羁,布衣深感敬佩。
一个浅浅的认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是,散文是,诗歌是,戏曲是,散文诗更是。是故对散文诗之写作有更高的要求。作者既要有深邃的人生阅历,又要有广博的学识,还要有灵魂张力的语言加持,三者缺一不可。一个由来已久的期待,望诗人在语言运用方面更加成熟些,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启人智慧的语言美感,给人读后有灵魂被重新淘洗、拿捏、舒放升华的感觉,才真正不负岁月不负卿啊。
十月的某日,我从丁公南路坐地铁到施然站下车。熊亮在出站口迎接我,他骑来一辆电瓶车,三个人当然无法同往梅湖。气温炎热,走路满面汗颜,肯定狼狈不堪。那只有扫共享单车,结果扫了两辆车,没跑50米就显示没电状态,一辆是滴滴青桔,一辆是人民出行。啊,看来人生到处有波折,有故事,一帆风顺的事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不可能,见人会友也会有点涟漪微兴,这多少给梅湖之行带来了更引人入胜的新鲜张力。没办法,只有麻烦诗人同志往来穿梭劳累骑行了。
梅湖之畔,或许不适合写小说,但肯定适合写散文诗。这是否是一种潜在的暗示,诗人于此,或许是上帝在默默无语地眷顾他,让他静心思过坐拥书海,浸染山林湖泽,安心读书远离红尘。徜如斯哉,则熊君何其幸尔!
布衣始终认为,小说也好,散文诗也好,美就是美,时间在走,人心会美,而美的作品将永远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闪烁光芒。
2025/10/21
于南昌

加载中…